千年名楼滕王阁是江西南昌的文化地标,因唐代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声名远扬。 2024年,南昌市全力推进滕王阁景区“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及北扩工程,并于2025年1月1日正式竣工,景区总面积由此拓展至约700亩,而其中约九成区域免费向公众开放。滕王阁景区的转型升级,在提升游览体验的同时,带动周边商业消费升级,千年名楼释放出新的活力。
7月7日,傍晚时分,江西南昌滕王阁景区附近的一家旅拍店仍然客流不减。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7月7日,游客游览江西南昌滕王阁景区。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7月7日,游客在江西南昌滕王阁景区内休憩。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7月7日,游客参观江西南昌滕王阁内的历代滕王阁建筑景观全息数字复原展示。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这是7月7日在江西南昌滕王阁景区内拍摄的滕王阁文创产品。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7月7日,夜间游览的游客在江西南昌滕王阁景区内打卡留影。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7月7日,游客游览江西南昌滕王阁景区。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7月7日,一名小朋友在江西南昌滕王阁内的《滕王阁序》铜碑前驻足。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7月7日,夜间游览的游客在江西南昌滕王阁景区内打卡留影。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7月7日,游客在夜间游览江西南昌滕王阁景区。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南昌滕王阁:千年文脉的地理坐标与活态传承
在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一座飞檐翘角的楼阁临江而立,碧瓦朱柱在阳光下折射出历史的厚重——这便是被誉为“西江第一楼”的南昌滕王阁。自唐永徽四年(653年)初建以来,这座楼阁历经29次重建,始终以“还江于民”的姿态,成为中华文明中地理与人文交融的典范。
地理坐标:长江文明与城市发展的交汇点
滕王阁的选址绝非偶然。其坐落于南昌古城墙外、赣江东岸,背靠豫章故郡,面朝“一江两岸”的黄金水道。这一位置既是古代洪州(今南昌)的水陆枢纽,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节点。2025年南昌市规划部门将其列为“城市原点”候选地之一,正是看中其作为地理基准与文化象征的双重价值:从测绘角度看,赣江中轴线穿阁而过,与八一广场、秋水广场形成三角坐标系;从城市发展维度,滕王阁见证了南昌从“豫章故郡”到现代化都市的千年蜕变。
2023年完成的北扩工程,将景区面积从10万平方米扩展至46万平方米,约90%区域免费开放。滨江步道全线贯通后,游客可步行至白猫黑猫观景平台,或沿赣江骑行至秋水广场,形成“登阁—乘船—赏江—品美食”的文旅动线。这种“还江于民”的改造,不仅解决了“近江不见江”的历史遗憾,更使滕王阁成为连接南昌老城区与红谷滩新区的文化纽带。
历史文脉:从文学地标到活态文化场域
滕王阁的声名鹊起,始于王勃那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序》。1300余年间,白居易、苏轼、文天祥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1300余首诗词,形成独特的“滕王阁文化圈”。但这座楼阁的命运远比文字更跌宕:从唐代的“歌舞别居”到宋代的“风水文笔峰”,从明代的“抗倭瞭望塔”到清代的“科举庆典场”,滕王阁始终与城市命运同频共振。1926年北洋军阀纵火烧毁楼阁后,南昌市民自发捐款重建,留下“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的民谚,足见其在民众心中的精神地位。
2025年的滕王阁,已从静态的文物转变为活态的文化场域。景区推出的“背诵《滕王阁序》免门票”活动,截至2月已吸引13万人参与,其中青年游客占比达68%。夜游项目中,“滕王宴乐”实景演出与60米灯笼墙《滕王阁序》光影秀,将古典文学与数字技术结合,使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唐风宋韵”。更值得关注的是,景区与周边大士院街区、蛤蟆街形成联动,游客可白天登阁观江,夜晚品南昌拌粉、瓦罐汤,形成“文化体验+美食消费”的文旅经济链。
建筑美学:从宋代营造法式到现代空间叙事
现存的滕王阁为1989年重建,以梁思成1942年绘制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为蓝本,参照宋代《营造法式》建造。其“明三暗七”的格局(外观三层,内部七层)暗合道家“虚实相生”哲学,57.5米的高度与12米高的台座形成视觉张力,飞檐斗拱间镶嵌的80余幅壁画,再现了《唐会乐园图》《地灵人杰图》等历史场景。
北扩工程中,设计师在保留仿宋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空间叙事:滨江步道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装,既呼应古代“青石板路”的质感,又满足防洪需求;灯笼墙以800盏LED灯笼组成《滕王阁序》全文,夜间与赣江对岸的摩天轮灯光秀形成古今对话。这种“以古塑今,以今续古”的设计理念,使滕王阁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城市更新典范案例”。
当代价值:从文化符号到城市品牌引擎
2025年的滕王阁,早已突破“江南三大名楼”的单一标签,成为南昌打造“英雄城”品牌的核心IP。数据显示,景区北园免费开放后,日均客流量激增160%,带动周边消费规模突破亿元:“五一”期间,核心景区销售额达378.1万元,周边酒店入住率超90%,蛤蟆街餐饮消费同比增长71.48%。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滕王阁与八一广场、万寿宫形成的“历史—红色—民俗”文旅矩阵,使南昌从“中转站”转变为“目的地”: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量突破5000万人次,其中滕王阁相关线路占比达43%。
这座千年楼阁的重生,印证了“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的普世价值。当游客在灯笼墙前背诵《滕王阁序》,当汉服爱好者在飞檐下拍照打卡,当市民沿着滨江步道晨跑夜游,滕王阁已不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而是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地理与人文、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城市会客厅”。正如南昌市规划部门所言:“选定滕王阁作为城市原点,不仅是地理坐标的确认,更是对‘豫章故郡,星分翼轸’文化基因的当代诠释。”
在赣江的波涛声中,滕王阁的飞檐依然指向天空,而它的根基,已深深扎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责任编辑:程家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