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矶崎新: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展览和“溯流而上:央美建筑青年创作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副院长吕品晶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老教授张宝玮以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师生代表、校友代表参加活动。
![]()
开幕式现场
![]()
![]()
展览现场
展览“矶崎新: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继成都展之后,回到了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精选了建筑大师矶崎新于过去近30年间,在中国的众多作品中所做的十个建筑和城市设计项目。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崔冬晖介绍了展览的机缘及核心内容,同时回忆了矶崎新从21年前至现在“回家”的点滴,策展人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朱涛、矶崎新+胡倩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胡倩就展览作品进行了导览与交流。
![]()
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圆桌论坛现场
“矶崎新: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圆桌论坛,围绕“矶崎新与央美”“建筑与艺术”“矶崎新与当下”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史洋主持论坛。
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回顾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建设过程,他表示,正是基于对矶崎新的高度信任,才促成这场深度合作。希望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继续把握好“培养具有艺术家素养的建筑师”的办学理念,特别是建筑应具有文化自觉与美学判断的特征,坚持区别于传统工科路径的独特方向。
策展人、香港大学朱涛教授谈道,矶崎新融合传统与未来,回应快速城市化中的文化张力;时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工程负责人、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谢小凡分享了“由信任支撑起的责任”这一思考;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程启明则从“格物”到“格空间”的思辨出发,解读矶崎新设计背后的哲学内核;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车飞与矶崎新+胡倩工作室联合创始人胡倩分别从交往经历出发,指出矶崎新在“矛盾中构建生命力”与“技术中融合情感”的人文姿态。
![]()
展览现场
同期展出的“溯流而上:央美建筑青年创作展”展览,参展的15家设计机构的17位参展人均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培养的杰出校友,他们的作品体现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独特的教育环境塑造的专业素养和社会关怀,守护了建筑作为人文艺术的核心价值,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
“溯流而上”青年创作论坛现场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傅祎和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金秋野介绍了本次展览的缘起、目的和学术主张,各位参展校友依次介绍了自己的展览作品。“溯流而上”青年创作论坛,从建筑与艺术的关系角度切入,聚焦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独特路径。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琳主持论坛。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回顾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教育体系建设历程,指出“艺术家精神”始终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的核心;《时代建筑》主编支文军指出,中央美术学院培养的建筑师群体已成规模,应从“个案”走向“系统叙述”;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傅祎谈到此次展览是对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教育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检阅;策展人、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金秋野谈道,本次展览的主题就是关于“逆向思考”与“源头重溯”的精神探索,作为艺术的建筑,是从不在顺流中重复自己;参展校友代表就“央美”身份的认同与思考发表了感想,认为此次展览集体性地呈现了“艺术直觉”与“技术理性”平衡的共性特点。
![]()
“溯流而上:央美建筑青年创作展”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于主办方
编辑 | 黄家馨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