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扰,家里的青少年好像总是有心理障碍,就像一个解不开的谜团,让人头疼不已。别着急,心理咨询师郭利方给咱带来破局指南啦!
先说说现象,青少年的心理困境就像一场悄无声息的暴风雨。他们一会儿像霜打的茄子,突然就沉默寡言;一会儿又像火山爆发,大半夜发泄情绪。要么沉迷手机,像着了魔似的;要么对现实世界提不起一丁点儿兴趣。这背后啊,其实是青春期特有的“成长阵痛”,荷尔蒙乱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社交压力山大,就像被一个看不见的茧房给困住了。
再说说症结,好多家长一看到孩子抵触,就觉得是“叛逆”,根本没注意到孩子心里的挣扎。一个摔门而出的少年,说不定正被同学排挤,孤独得像个没人要的小狗;一个拒绝沟通的少女,可能在家里矛盾的漩涡里快喘不过气了。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是因为情感需求没人管,可不是什么“性格缺陷”。
破局第一步,咱得用“倾听”打开对话的缺口。别老问“为啥总这样”,蹲下来,和孩子眼睛平视。试试说:“我发现你最近都不咋笑了,想聊聊不?”等孩子觉得你是理解他,不是批评他,他自然就把防备心放下了。有个妈妈连续三周,每天陪女儿散步10分钟,结果女儿主动说出了被校园霸凌的事儿。
接下来得创造“安全岛”,家庭和学校得双向支持。家里得成为孩子情绪的缓冲带,每周固定半小时“无评判时间”,全家都放下手机,就分享当天的一件小事。学校呢,弄个“心理急救包”,像匿名树洞信箱、午间减压游戏室啥的,让孩子求助不再觉得丢人。
![]()
科技这玩意儿是把双刃剑,咱别光想着禁止孩子用手机,得引导他们用科技表达自己。有个咨询师做了个“情绪涂鸦APP”,不爱说话的孩子可以画画释放压力;还有中学搞“虚拟树洞”直播,学生匿名提问,心理老师在线解答。技术可不是敌人,是重建沟通的桥梁。
最后说说长期策略,培养“心理韧性”有四把钥匙。第一把是自然疗愈,每周去户外徒步,让阳光和风声把焦虑都冲跑;第二把是微小掌控,养养绿植、整理整理书桌,找找掌控感;第三把是艺术表达,用音乐、舞蹈、写作代替说话;第四把是正念呼吸,每天花5分钟“感官扫描”,专注听觉、触觉。
给家长们一个最后忠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是“洪水猛兽”,是成长路上的“裂缝”。别老焦虑“咋办”,学会“咋陪伴”。你不用成为完美的心理医生,只要像一盏灯,在黑暗里一直亮着,不刺眼,但是够温暖就行。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其实就是“没被好好安放的成长”。咱用耐心代替指责,用理解代替说教,那些看起来难搞的“问题”,最后都会变成他们破茧成蝶的力量。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主讲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双重背景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青少年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自闭、多动与抽动症及其他心理障碍丰富的个案经验。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机网瘾、厌学、恋爱问题、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为(长程陪伴有丰富的经验)、青春期问题、考前焦虑(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障碍。经过整合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结合青少年自身学校人际、师生、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在校表现等综合全方位因素针对性心理咨询,同时给予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专业性指导,走出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咨询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