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科医生杜海彬收到了一面特殊的锦旗。这面来自99岁高龄患者王伯伯的锦旗上,“刀到病除”四个大字格外亮眼,字短情长,饱含着老人沉甸甸的感激之情,更是对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的肯定。
鸡眼的“煎熬史”
对于王伯伯来说,过去的半年是一段被疼痛拉长的时光。这个直径约硬币大小的鸡眼,像一颗顽固的“钉子”,深深扎在他的右脚底。从最初走路时轻微的硌痛感,到后来钻心的刺痛,疼痛如同潮水般逐渐升级,夜里常常让他辗转难眠,甚至连下床倒杯水都成了需要咬牙忍受的挑战。
“杜医生,我这脚底板的硬疙瘩,真是把我折磨惨了。”当杜海彬在老年病区巡查时,王伯伯掀开被子的手微微颤抖。杜医生立刻蹲下身仔细检查,只见他右足底的鸡眼表层皮肤因反复摩擦已变得发黑、增厚、硬化,鸡眼根部的角质栓已深深嵌入皮下组织,压迫神经末梢,形成了顽固性的疼痛。
方寸之间的真功夫
“别担心,我现在就帮您处理。”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且无家属陪同,往返上级医院诊疗不便,他当即决定在该中心为其实施局麻下鸡眼切除术。这个在外人看来简单的小手术,实则考验着医生的精细与耐心。
术前检查、配置局部麻醉药剂、消毒手术区域……杜海彬的动作有条不紊。要完整切除深嵌的角质栓及周围病变组织,既不能残留导致复发,又要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这需要对解剖结构的熟悉和长期积累的手感。
术后,杜医生反复叮嘱王伯伯伤口护理的注意事项,并交代医护团队密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在医护人员精心的伤口照护和健康指导下,王伯伯恢复得很快。不久,他便能稳稳地扶着床沿自主行走。“半年了,终于能平稳走路了!这脚底板,再也不是‘钉钉子’的感觉了!”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面“刀到病除”的锦旗,挂在诊室的墙上,成了最生动的注脚。它不仅是对杜海彬个人医术的肯定,更是对青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见证。在这里,更多的是处理像鸡眼、扭伤、慢性病管理这样的“家常事”,但正是这些贴近生活的医疗服务,织就了基层医疗的防护网,让辖区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真切感受到“医”靠就在身边。
什么是鸡眼?
医学上通常称为胼胝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皮肤对长期、反复的过度摩擦和压力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局部皮肤角质层异常增厚形成的坚硬、圆锥形的角质栓。
形状位置
其核心像一颗坚硬的“钉子”(角质栓),尖端向内嵌入皮肤深层,压迫其下的真皮层和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通常出现在足部受力或摩擦较多的部位,尤其是:脚趾关节背面或侧面(尤其是小趾外侧、大脚趾内侧);脚趾之间(软鸡眼);足底前部(跖骨头部下方);足跟边缘。
症状
局部硬块:皮肤上出现明显增厚、发硬的区域。
疼痛:按压时或行走承重时出现尖锐、针刺样或钝痛。疼痛源于角质栓尖端压迫真皮神经。
外观:圆形或椭圆形,边界相对清晰。硬鸡眼表面光滑发亮或干燥粗糙,中央或有半透明核心;软鸡眼颜色灰白、湿润腐软。
影响:严重疼痛会影响走路和穿鞋。
治疗
1.外用腐蚀剂:首选治疗是鸡眼膏(或水杨酸贴膏)外贴,或者鸡眼软膏外敷。
2.物理治疗:采用电离子或二氧化碳激光烧灼,去除圆锥形角质栓。
3.手术切除:完整环形切除鸡眼病变部分(整个圆锥形角质栓),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的患者。症状严重者需及时就医。
报送:沈群(区卫生健康委)、卫瑛洁(青村社卫)
编辑:王鹏
•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