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超晶格此前仅在原子尺度(如石墨烯)和微米级光子系统中实现,而介于二者之间的纳米尺度构建长期面临材料与技术双重挑战。传统方法需精密操控子晶格堆叠角度,在纳米尺度缺乏可编程材料体系支撑。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刘娜教授团队开发出DNA莫尔超晶格,利用扭曲DNA折纸种子精确控制单链瓦片(SST)子晶格堆叠,实现2纳米子晶格常数与数十纳米周期的超晶格。通过模块化成核位点调控生长路径,双层结构产率达90%,并首次构建出梯度周期莫尔超晶格。
跨尺度超晶格构建
研究团队设计两类空心DNA折纸种子(Seed S方形阵列/Seed H蜂窝阵列),其螺旋扭曲段(Z₂/Z₄)可预设1.2°-3.8°转角(图1b)。配合三种SST子晶格:方形(周期2.8nm)、笼目(5.4nm)、蜂窝(4.4nm),经冷冻电镜确认晶格对称性(图1c)。干燥导致的10-20%结构收缩通过原子力显微镜验证。
图1 | DNA莫尔超晶格的基础构建模块
成核路径精确调控
种子表面捕获链(capture)布局决定成核效率:完全协同模式(双域结合)使双层产率达90%,而部分/非协同模式分别降至45-53%和13%(图2e)。该原则普适于不同晶格——方形种子可诱导笼目晶格生长(尺寸分布从5.1±1.4μm优化至1.8±0.2μm),经改造的蜂窝种子(Seed H(F))更实现1.7±0.3μm的最窄尺寸分布(图2f,g)。
图2 | 成核路径的合成调控
超晶格结构表征
扫描电镜显示微米级方形双层结构通过中央种子桥接(图3a),原子力显微镜测得单层高度39nm(设计值43.5nm)。透射电镜揭示方形双层莫尔周期33nm,对应3.9°转角(设计值3.8°),统计偏差(5.0°±1.8°)源于种子异质性与干燥变形(图3c-e)。该技术成功构建同质/异质三层结构(如方形-笼目-方形),转角由种子扭曲段精确控制(图3h-j)。
图3 | 工程化DNA莫尔超晶格
首创梯度超晶格
非对称种子(Seed S(G))的梯形截面产生渐变转角:底面b²ⁿᵈ相对b¹ˢᵗ扭转2.8°(周期45nm),斜面a²ⁿᵈ则扭转13.7°(周期9.2nm)。电镜成像显示子单元取向沿顺时针渐变(实线箭头),逆时针突变(虚线箭头),对应莫尔周期从8.9nm连续增至79.1nm(图4g,h),FFT图谱证实不同区域转角差异(图4i)。
图4 | 梯度DNA莫尔超晶格
应用前景
该方法突破传统外延生长限制,首次在纳米尺度(~2nm)实现声子晶体定制化。通过硅化等材料转化策略,这些DNA结构可转化为刚性声学超材料。结合芯片定位技术,未来有望在预定义位点组装莫尔超晶格,为量子器件和拓扑光子学提供新平台。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