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投资高达125亿元的高速公路迁入地下空间,引发国外专家惊呼中国再次启动“非传统工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
北京东六环曾经是标准的城市级高速公路,不仅横贯北京东部通州区域,更是首都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扩张步伐的加快,这条地面高速的存在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长期切割城市空间结构,严重制约了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为此,北京市斥资125亿元启动东六环改造工程,打造了一项被称作“超级工程”的典范,创下国内多个“首次”纪录。
那么,中国为何不惜重金将其移入地下?这项超级工程又是如何实现的?
![]()
高速公路为何要“迁移”
早在东六环建设初期,规划者将其定位为连接城市外围的“交通走廊”。
当时普遍认为只要满足基本通行需求即可,能够实现郊区与市区之间、长途车辆绕行中心城的目标。
但谁也没料到,这条原本旨在提升交通效率的道路,近年来却饱受争议,质疑声此起彼伏。
![]()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城市空间的割裂效应。
东六环犹如一条横贯通州的“分割线”,将城区硬生生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从东部小区前往西部商场,虽然地图显示距离很近,实际却需要绕行数公里。
不仅如此,交通拥堵问题也频繁上演。
![]()
这条高速车道数量有限,通行车辆却与日俱增。
每到早晚高峰,车流如长龙般停滞不前,有时堵上一两个小时都难以挪动。
除了拥堵,道路带来的“城市公害”也让周边居民不堪其扰。
![]()
白天车流轰鸣,噪音大到室内交谈都困难。
夜晚大型货车的咆哮声持续不断,沿线居民连开窗都不敢,想要安睡简直奢望。
更令人惋惜的是,原本可用于建设公园绿地的空间被高速占据,大量土地处于低效闲置状态。
![]()
随着东六环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居民日常生活,更成为城市副中心发展的掣肘。
于是,改造工程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经过多轮论证与比选,最终决策出炉:
必须进行彻底改造,让高速从地面“转入”地下,彻底释放地面空间。
然而,这项决策的落地远比想象中复杂……
![]()
将东六环“植入”地下
要让这条全长7.4公里的交通动脉转入地下,并非简单挖掘隧道即可。施工过程中首要解决的是地表环境:
施工区域上方分布着密集的居民区、商业带和交通干道,不可能拆除重建。
因此,施工必须确保地面沉降控制在5毫米以内,否则可能导致建筑开裂、路面塌陷。
在施工启动后,难题接踵而至。
![]()
盾构机刚掘进不久便遭遇坚硬岩层,刀盘转速骤降,甚至出现磨损。
工程师立即为盾构机更换高强度刀具,并加装智能调速系统,才使掘进恢复正常。
然而刚恢复施工,又发现前方紧邻正在运营的地铁线路,两者最近距离仅数米。
一旦盾构震动过强,可能造成地铁轨道偏移。
![]()
关键时刻,厘米级三维地下建模与北斗定位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
技术人员通过数字化模拟精准定位,全程监控盾构参数,动态调整掘进方向与力度。
最终,盾构机成功从地铁下方安全穿越,地面毫无异常。
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的挑战再次出现。
![]()
沉降控制成为施工中的核心难题。
施工现场紧邻多栋居民楼,轻微沉降就可能引发墙体开裂。
更棘手的是,沉降往往不均匀,可能导致建筑倾斜。
此外,地下管网系统同样面临风险。
![]()
埋设的供水管、燃气管原本依地势铺设,沉降可能导致管道变形、破裂。
供水管一旦泄漏,地下水渗入可能加剧地基软化,进一步扩大沉降。
燃气管道若受损,泄漏气体遇火源将酿成严重安全事故。
![]()
为防患于未然,施工方在隧道周边部署2000余个传感器,实时监测地面、建筑与管网变化。
一旦发现沉降趋势,立即采用同步注浆技术,向土层注入特种材料,有效稳定地层,确保沉降始终控制在安全范围。
![]()
值得一提的是,国产自主研发的“京华号”“运河号”盾构机在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两台直径16米的“超级机械”不仅具备掘进能力,还能同步完成隧道衬砌,每日推进可达10米。
设备集成排烟、温湿度监测系统,保障隧道内作业环境稳定,提升施工安全性。
![]()
在持续攻克技术难关的过程中,一项项创新方案逐一落地。
当最后一段隧道贯通时,这条深埋地下的“钢铁巨龙”不仅象征着道路的重生,更标志着我国地下工程领域的重大突破。
![]()
今日的东六环
高速转入地下后,地面交通压力大幅缓解,地下隧道双向六车道畅通无阻,通州至顺义的通行时间缩短近半小时。
令人振奋的是,过去被高速阻隔的六个街区,如今通过新建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实现互联互通。
更可喜的是,腾退的地面空间相当于28个足球场,被改造为口袋公园、便民商店、自行车专用道等公共设施,昔日低效用地焕发新生。
![]()
这项工程引起国际广泛关注,多国专家专程前来考察。
站在新建公园俯瞰地下隧道,他们无不感叹:“投入125亿将高速转入地下并建设得如此完美,中国的做法堪称‘非同寻常’!”
回国后,他们纷纷撰文报道,称这项工程重塑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理念,成为全球大城市交通治理的典范。
![]()
谁能预料,昔日的城市“阻碍”,如今已蜕变为推动发展的“引擎”。
这条地下交通动脉的启用,不仅改善了通州的城市面貌,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基建的硬核实力。
信息来源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