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上海有民歌,民歌描述天气。关于盛夏节气变化的《夏九九歌》是这样的: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饮水甜加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黄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一种炭,可作取暖燃料)。
拭汗如出浴的七月,往往是“小暑交大暑,热来无钻处”。遥想没有空调的过去,人们除了扇子不离手,还能如何度过炎炎夏日?
1946年的老报纸上,记者在《上海点滴》里记录当时的夏天:
“天气酷热,深夜三时后马路边尚有人乘凉。雄巍之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下,满卧男女老幼,多赤膊摇扇,高谈阔论,亦颇逍遥。”“夜晚十二时后,乘三轮车兜风已风行一时,车夫因凉快及马路空旷,容易飞驶,定价亦不太贵。”“汽车阶级,夜晚多驶车至黄浦江边享受海风,惜浦江中满是兵舰,凉风亦为兵舰所阻挡。”
1
上海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和湿润,但每年夏天长达100天左右,尤其7月最热。
老上海人很早就意识到,近水楼台,或可更亲近风凉。
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河口和杭州湾之间的上海,江河、湖泊等水域总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6—7公里。全市范围内,黄浦江及其支流吴淞江、蕰藻浜、大治河、淀浦河、油墩港、川杨河、金汇港、龙华港、杨树浦港等组成黄浦江水系,真正是一个临水而生的城市。
早在20世纪初,上海就有了内河游览客运。起先,是“达官贵人雇用手摇木船、脚划船,或游览浦江,或赴市郊佘山、松江等地游览。时以浦江游览最为多见,游船均为木船,以划子、舢板、无锡丝网船为主”。据记载,当时的划子、舢板上,一般仅备茶几、椅凳等极为简单的物具,无锡丝网船则设有舱房,装饰也较为华丽。
“夏令时节,一些巨门豪绅饭饱酒酣之余,扶香携玉包租一船,优哉游哉泛舟江上乘凉兜风。也不乏外国水手、水兵、浪人在水上寻欢作乐。”
1931年,上海官方正式创办浦江游览,由上海市轮渡管理处(上海市轮渡公司前身)经营管理。是年7、8月间,轮渡管理处专门组织一部分渡轮,或包租或自揽游客,开办浦江乘凉夜班业务。
自乘凉夜班业务开办后,游客趋之若鹜,每逢周末晚上“常须数轮同时开行,其盛况可以概见”。乘凉夜班船舱位宽大,并随船出售各种饮料,“且有无线电音乐助兴,有时兼放电影”。
1936年,浦江乘凉夜班的始发地点为北京东路外滩的“水上饭店”,游船行至吴淞掉头返回。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上海陷于日伪后,浦江乘凉夜班即告停止。直到上海解放后,1953年夏,轮渡部门恢复了乘凉夜班。(《上海内河航运志》)
2
在浦江上坐船夜游,可偶尔为之,但不能夜夜如此。
老上海民居多半为传统的石库门建筑,居住面积狭小。上海市中心的老房内,十来个平方米内住上三四代人是常态。煤卫合用,意味着洗脸洗澡等日常用水都受限。
夏季,每到太阳西下,人们便在家门口浇上几盆水,然后搬出竹凳、躺椅到有风的过道消夏,在弄堂里吃饭、聊天,或是打牌、下棋。
![]()
![]()
昔日上海街头的夏日,人们只能在户外乘凉。崔益军 摄
那个时候,不光是居民区的夹缝里,在弄堂口、草坪上,甚至高楼下,乃至外滩外白渡桥边上及上海大厦、浦江饭店门口的上街沿,随处可见躺卧的居民。这些都是等着下半夜江风吹来能带来一些凉爽的人。
久而久之,这样的乘凉也成为申城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许多趣事发生在乘凉的弄堂里,许多灵感也迸发于温热的暑气中。
1992年,歌手李香兰重返她的成名地上海拍摄电视纪录片,在花园饭店见到了85岁的作曲家黎锦光。黎锦光回忆当年创作《夜来香》的过程:那灵感袭来的1944年初夏的一个晚上,他走出房间乘凉,骤然看到前面院里盛开的夜来香,南风送来阵阵香气,又听到远处夜莺的啼声,于是提笔创作了这首后来广为传唱的歌曲。(《为“上海老歌”正名》)
但更多时候,户外乘凉的行为有碍观瞻:“即便在行人熙攘、车流不息的南京路、淮海路等闹市街区,也时见乘凉人安营扎寨,躺椅、凳子一长溜,使本来拥塞的交通雪上加霜。”“豫园广场上摆满了竹榻、躺椅,几乎将行人通道及商厦大门堵塞,中外游客只得侧身穿行于这些路障之间。而且很多乘凉人袒胸露腹,嬉笑打闹,全无顾忌。旅游胜地有此一景,实在欠雅。”
在街面乘凉时,为争夺地盘发生口角乃至斗殴,大声喧哗吵扰他人,以及随地乱扔纸屑瓜皮垃圾等现象,都屡禁不止。
1990年,媒体为公交司机发声,直指乘凉人群对道路交通的妨碍:“公交104路的车队长抱怨说,司机如今最怕开夜车,不少路段上人满为患,有的甚至把椅子放在马路偏中,司机只得东躲西让,如履薄冰。”“记者也发现与长寿路交接的几条马路上,到处坐满乘凉的居民,10余米宽的马路竟很难找出空隙。这些路段虽无公交车辆经过,但自行车和货车却不得不绕道而行。在曹家渡、铁路上海站等人口密集地区,乘凉的座椅摆到公交车站的更是屡见不鲜。”
这年8月,由于气温飙升,夜间马路边纳凉人群骤增。在凌晨的皋岚路立交桥上,居然有不少人夜宿桥面的人行步道上。而车辆在路中疾驶,稍有疏忽,难免酿成大祸。
可是,倘若溽暑蒸人的屋内能待得住,谁又愿意到大马路上睡觉过夜呢?
3
真正的变化,差不多要到世纪之交才发生。
一份关于上海市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期,市民家中的“三大件”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到了90年代,“三大件”转变为空调、冰箱和洗衣机。调查中,有40.2%的受访者表示,80年代末和90年代,是家用电器进入家庭最迅速的时期。
《解放日报》上一组横跨十年的照片,反映了上海市民夏季乘凉的变化:
1988年7月19日,《解放日报》记者崔益军在新开河附近,拍到烈日酷暑下,人们提着椅子穿过马路,走到南外滩乘凉的壮观场景。那几乎看不到尽头的纳凉人群,其密集程度简直令人咋舌。
1998年7月19日,同样的炎热天气,记者项建英在南外滩已经几乎看不到在户外纳凉的居民,取而代之的,是在修葺一新的茶馆里,人们吹着空调悠闲消夏。十年间乘凉风景的变化,被直观地展现在照片中。
![]()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电力运转能力的增强,居民家“爆电表”的情况慢慢减少、消失,电扇、空调也走入千家万户,普通人不用为了贪图凉快,再去商场门口或者地铁站里蹭空调了。
上海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2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空调118台,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24台;到了2007年,城市居民家庭空调拥有量达到每百户189台,增长60.2%,农村居民家庭空调拥有量也达到了每百户120台,足足增长4倍。2007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电费支出379元,比2002年增长40%。空调用电高峰的8月份人均电费支出达到58元,是当年月平均值的1.8倍。
如今的夏夜,人们还是会相约去户外,或参加夏夜演唱会,或去博物馆参观,或去商场、夜市闲逛。偶尔摇着扇子坐在街边,更多是为了和友人欢聚,而不再是生活所迫。消夏方式的变化背后,是上海市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原标题:《【海上记忆】那些摇着扇子乘凉的夜晚》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沈轶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