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份报纸都是历史的注脚。1980年创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报》,已经和云岭大地共同走过了45个春秋。走进云南省图书馆,翻开那些泛黄的老报纸,尘封在字里行间的过去,记录下的是云岭大地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岁月流转,陪伴了几代读者成长的《春城晚报》,也从“纸上”发展到了“线上”,再到如今的“掌上”,在“春城晚报”和“开屏新闻”双品牌的驱动之下,成为了云南媒体类型最齐全的媒体之一。
历史的光辉照亮了现在,时代的脉搏引领着我们继续创造未来。让我们一起坐上“开屏时光机”回到过去,用那些定格在旧报纸上的瞬间和正在发生的当下一起,共同勾勒出时代的脉动与社会的变化,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之间穿梭,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昆明市五华区文化馆自一九七九年以来,克服经费不足、缺乏场地和师资等困难,借助社会力量,积极开办各类文化培训班一百多期,学员总数近五千人。”1985年7月9日《春城晚报》第二版刊发《五华区文化馆积极开办文化培训班》的消息。报道中的五华区文化馆,如今早已旧貌换新颜,发展成为覆盖全年龄段、提供多元服务的“社会美育大学堂”,其变迁正是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的生动缩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馆的功能主要是宣传政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项目以舞蹈、合唱、书法等为主,面向辖区群众广泛开展,参与者既有文艺爱好者,也包括部分在职教师、青少年等群体。这些活动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逐步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让更多人走进文化馆、了解文化馆。
进入新时代,文化馆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和方式,为公众提供普惠性、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五华区文化馆每年开设的培训班已增至50多期,课程涵盖舞蹈、美术、摄影、器乐、戏曲、非遗等十余类,服务人群覆盖辖区群众、特殊人群、未成年人、农民工等众多群体,参与者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延伸至70多岁的老人。五华区文化馆馆长董晶说:“文化馆是社会美育的大学堂,只要愿意,一家老小都可以来学习。”
数字技术的加持进一步打破了文化服务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近年来,五华区文化馆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建成并完善数字文化总分馆、官方网站、公共文化云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多元渠道,市民足不出户即可在线预约课程、参与活动。五华区文化馆还通过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将非遗活态展示和文化研学活动嵌入社区空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望未来,文化传承与服务创新并行。对于今后的发展方向,五华区文化馆有着清晰的定位:继续以特殊人群、未成年人、农民工等群体为服务重点,同时结合地方特色,深化非遗项目与课程的融合。“滇剧进课堂”“昆明故事绘”等特色项目已在酝酿中,将本土文化基因有机植入全民美育体系中。作为国家公益一类的基层文化服务单位,文化馆将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最初的政策宣传窗口,到如今普惠共享的文化服务阵地,功能在变,初心未改。五华区文化馆始终扮演着“文化发展、传承的服务员”角色,在这座不断生长的文化家园里,更多精彩故事正在发生,也等待着被书写。
策划 王云
统筹 孙琴霞
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李思妤 文 昆明市五华区文化馆 供图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