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春天,浙江临海张家渡村的村民林某扛着锄头上了王庄山。他只想找几块石头回家垒猪圈,可谁能想到,这一锄头下去,竟挖出了一段被历史掩埋三百年的故事。
起初,林某只是觉得山上的石头有些奇怪:有些石块上刻着精细的花纹,不像是天然形成的。他好奇地撬开一块石板,底下竟露出一块金灿灿的东西。
![]()
擦去泥土,竟是一块雕工精美的金镶玉板!他心跳加速,赶紧继续挖掘,很快就在土坑里发现了更多金器:凤头金簪、金带板、金戒指……
林某哪见过这样的场面,慌忙把二十多件金器裹进衣服就往家跑。然而,或许是太过紧张,一枚金戒指从他怀里滑落,被路过的村民捡到。消息瞬间传开,不到半天,整个村子都轰动了。
村民们纷纷扛着锄头、铁锹涌上山,疯狂挖掘。有人撬开墓室的石板,有人徒手在泥土里翻找,连小孩子都在碎石堆里扒拉,生怕错过什么值钱的物。
![]()
三天后,当文物工作组赶到时,古墓已被破坏得一片狼藉。好在当时的村民大多淳朴,经过动员,一个上午就上交了107件金器。考古专家清理后发现,墓主人竟是明代抗倭名臣王士琦:一个在《明史》中记载“殁时仅草席裹棺”的清官。
王士琦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出身官宦世家,父亲王宗沐官至刑部左侍郎,家族中兄弟五人皆为进士,世称“五子登科”。
王士琦本人更是文武双全,曾在播州之乱中单骑招抚叛军,又在朝鲜战场上巧施离间计,大败丰臣秀吉的倭寇部队。
![]()
然而,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官员,死后却因家无余财,只能用草席裹着薄棺下葬。可如今,他的墓中竟出土了金冠、金带板、金镶玉器等大量珍宝,甚至还有象征皇家身份的御用金器。
这一矛盾,直到考古专家发现万历皇帝的手谕残件才得以解开:原来,王士琦在抗倭大捷后,皇帝特赐内府金器二十件,以表彰其功绩。
更令人动容的是,墓中还有三十多件民间器物,如錾刻“万民敬赠”的银镯、嵌珍珠的金锁等。
![]()
地方志记载,王士琦出殡当日,沿海渔民献出传家金饰,绸缎商捐出海外奇珍,百姓自发厚葬这位清廉爱民的官员。
当考古人员清理墓室时,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浮现:尽管外椁堆满金玉,内棺却极为简朴:褪色的草席裹着一口柏木薄棺,陪葬仅有一方端砚和半卷残书。
这一反差,恰似王士琦的人生写照:对外,他受皇恩浩荡、享万民爱戴;对内,他一生坚守寒素本色,至死未改清廉初心。
![]()
如今,这批金器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其中22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们不仅是明代金器工艺的巅峰之作,更见证了一位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丰碑。
三百年后,当人们凝视这些熠熠生辉的金器,仿佛仍能看见那个海风呼啸的夜晚:王士琦将御赐金冠锁进木箱,提笔写下“倭寇未灭,何以家为”,转身走入抗倭前线的风雨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