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武汉的一个农民在耕地时,挖出一只铜罐,他觉得铜罐没用,几次丢弃,谁知均未成功,如今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1978年,武汉汉阳县文化馆拆迁,工作人员在清理馆中藏品时,偶然发现一只古朴的青铜器,经专家鉴定为商朝晚期的青铜“罍”,是国家一级文物。
在此之前,青铜罍差点被卖到垃圾站,又在仓库里吃了好多年的灰,从出土到出名,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任谁看了都会说一句“好险没丢”!
罍是一种祭祀盛酒的器皿,在商朝时期是王公贵族的专属用具。
汉阳县发现的这只青铜罍高38.5厘米,上下狭小,中间宽广,呈现方形,工艺精细,罍身雕刻繁复的凤凰纹样,因此得名“凤纹青铜方罍”。
凤纹青铜方罍对研究商朝的历史和工艺有很高的价值。
根据史料记载,商朝的疆域在黄河流域,凤纹青铜方罍的出现推翻了这一论证,证明商朝的活动范围已经拓展到长江流域,并且有贵族在这一带活动。
那么,承载着商朝记忆的凤纹青铜方罍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事情还要从1966年说起。
时值春季,万物复苏,农民王体坤正驱赶着老黄牛耕地,铁犁耙忽然撞到一个坚硬的东西,发出“当啷”一声巨响。
王体坤扒开土块,看到铁犁耙上套着两个铁环,铁环一端深埋在土里,他扯了扯,感觉下面还连着更重的东西。
王体坤担心异物会损坏犁耙,抡起锄头将地下的东西刨出来,竟是一个裹满泥土的大疙瘩,他拿到河边洗干净,这才意识到刨出来的竟然是个铜罐。
他继续刨,又刨出来5个小铜罐,从造型和外观看,和大铜罐应该是一起的。
王体坤并不清楚这是什么东西,只知道铜制品能换钱,准备拿回家去,结果走到村口,经人提醒才知道这是古代的陪葬品。
死人的东西不吉利,他手忙脚乱地将铜罐丢到村口,懊恼自己白费了力气。
村口每天人来人往,大家看到倒在土里的铜罐都会下意识地躲开,生怕沾染上晦气。
后来,村长觉得好歹是铜制品,出面将铜罐搬到仓库里,准备找机会卖给废品站。
就这样过了很久,有一年,来了几名收文物的人,听说村里有古董,将几个铜罐买了去,结果没过几天,又把东西退了回来,原因是找人鉴定,都说不值钱。
村长就将东西丢回到仓库里,从此再也没人关注。
到了1968年,村民清理仓库时又看到了铜罐,决定送到废品站卖掉,结果废品站嫌弃含铜量不纯,拒绝收购。
就在村民准备将铜罐再次丢弃的时候,意外遇到汉阳县委副书记赵开祥,赵开祥一眼认出这东西是古董,于是联系县文化馆买下了铜罐。
县文化馆的人虽然知道铜罐是文物,但是对其价值一无所知,买下后继续丢进仓库里吃灰,期间还丢失了5个小铜罐和大铜罐的盖子。
转眼过了10年,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才想起来将铜罐上报。
武汉市文物管理处请来文物专家李家煜帮忙鉴定,这才得知这只铜罐是商朝的文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如今,凤纹青铜方罍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