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抖音是内容AV,小红书是社区广场舞」
文|张卓
这篇由头是潘乱组织了一场直播,聊聊小红书为什么最近换了slogan,从「你的生活指南」换成「你的生活兴趣社区」。第一次明确提出「社区」这个概念,以及对「兴趣」的强调。
我把直播表述的观点整理成文,并且做了很多补充,以及本来要说但因时间受限没能展开的「关于小红书AI的话题」也补了进来。
「兴趣是一切的触发器」
个人主观感觉,小红书改 slogan更像一种身份认同的宣言。
小红书意识到,用户来这里,表面上是找怎么去露营、如何画好眼线…… 但内心深处是在寻找谁和我一样喜欢露营、看看别人画的眼线有多酷……
比如我上小红书特别喜欢看全球各地的人怎么做饭,真的不是要学做饭—老外做的饭根本没办法吃—而是感受一种生活的多样性。
小红书现在更强调「兴趣」这个点,完全符合马斯洛理论:人的需求就是先要吃饱喝足,然后是吃好喝好,最后就是要被爱和被看到。
所以大部分社区到最后都要强调:要从工具转向独特的内容生态,后者是更有想象力的身份认同。
![]()
再举个例子,搜「上海city walk路线」,在过去,你得到的是一条路线攻略,用完就走。现在,你看到的可能是一个博主,她不仅分享了路线,还分享了路上遇到的猫、吐槽了又贵又难喝的咖啡、甚至还和评论区的粉丝约下一次的city walk。 你被吸引的不再仅仅是路线,而是这个活生生的人和他所代表的生活方式。
新的口号:你的生活兴趣社区——生活、兴趣、社区,这三个词,怎么排序?
我的答案是:兴趣 > 社区 > 生活。
为什么「兴趣」是第一位的?因为兴趣是小红书所有连接的「触发器」和「通行证」。
你不会因为生活本身去逛小红书,但你会因为对「如何养一只布偶猫」「硬草地穿 MG球鞋还是 AG球鞋」这些具体的兴趣点扎进去找内容。 「兴趣」是那个钩子,把散落在世界各地、互不相识的人拉到同一个社区。
没有「兴趣」这个钩子,一切都无从谈起。
「社区」是第二位的。当足够多的人因为同一个兴趣聚集,社区就自然形成了。它不是被规划出来的,而是「生长」的。小红书不是一直强调说:要生长,而不是增长吗。
最后才是「生活」。
当你在一个充满共同兴趣的社区里沉浸久了,这个社区的审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最终塑造你的「生活」。我们日常看到什么,也会说这玩意很「小红书」——这就是一种生活的实感。
「兴趣是薄纱」
在直播里,我们也讨论了抖音的 UGC和小红书的UGC有什么区别?
我直接用了一个暴论来解释:抖音是内容AV,小红书是社区广场舞。
在抖音,内容被生产出来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被消费。它追求的是极致的感官刺激、3 秒不好就被划走,高度的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爽点,同时商业化效率也是各平台最高的。
内容消费者和创作者之间,是一种类似演员和观众的关系,是单向的消费,像东北二人转舞台,觉得好就打钱(转赞评),没意思,就走开,所以二人转行业更迭也特别残酷。
而在小红书,内容更像是一个漂流瓶,创作者是能得到回应的,哪怕你只有三百粉丝,也有陌生人留言。就像广场舞,大家来这里是找乐子,交朋友的,允许东看看西看看,氛围比较平和。
这和小红书的分发机制相关,50%的流量给到普通人(千粉以下作者)。但也导致,小红书社区的商业化效率是几个平台里最低的。
另外,小红书这样一个不以社交为目标的平台,却意外成为最有效的陌生人社交平台。 因为小红书做对了一件所有社交软件都想做却没做成的事:给陌生人社交披上了一层兴趣的薄纱。
传统的陌生人社交软件,目的性太强,上来就是交个朋友吧,或者更直白。
小红书用兴趣给了大家一个非常自然的破冰理由。 比如你在一个中古家具的笔记下留言,问博主那个椅子是在哪里淘的。你们的对话 是围绕「椅子」这个具体事物展开的,非常安全、一来二去,你们可能发现彼此都喜欢同一个设计师,然后就顺理成章地加了微信。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毫无「社交压力」。
所以我一直说,很多社交产品搞错一件事,配对不是目的,个人资料也可能是瞎填的,人们社交(尤其女生)第一要素是安全。安全是怎么来的?是看这个人发过什么内容,日常啥兴趣——比如都爱听黑胶唱片的人不至于坏到哪去。
其实小红书从成立至今经历过三次社区升级。
第一版小红书是 PDF,叫香港攻略指南,后来圈定了以海外留学生为主,主要分享旅游和购物——这在当时是稀缺内容,也奠定了小红书的调性, 然后是《偶像练习生》的破圈。明星涌入后,也在分享美妆、购物。
![]()
小红书的第二次泛化是在疫情期间,做饭、居家健身、户外的内容特别火爆,于是从消费购物决策慢慢拓展到怎么买得好、过得好,这时候社区有了烟火气,很多普通人开始成为 kol。
第三次泛化就是今年第一次强调「兴趣社区」这件事。其实从社区的内容趋势看,兴趣这件事早就有了。我的观察是从小红书大力做「潮流」这个垂类始—大概在 2023 年——比如飞盘、攀岩……很多小众兴趣都是在小红书生根发芽的。
然后到今年,鼓励用户做无目的分享。最近很多新的增长品类如职场、心理、也都不是消费参考,而是平台希望大家多做生活交流。多看下评论区,很多时候小红书的评论区很有趣,用户在评论区会聊起来一些话题。
「把小红书当朋友圈」
从创作者的角度。 我觉得说得更简单粗暴一点:小红书现在希望我们把它当朋友圈发。
这话在直播间里说,很多人觉得不对,但我还是坚持。
首先,兴趣就是海纳百川,什么都可以发,更强化人本身的丰富有趣。我日常爱踢球,最近在学 AI,有时候看点杂书,拍点奇怪的照片,主页画风奇奇怪怪的,未必是什么垂类博主,但这就是我,很真实。
另外,大家现在都不太爱发朋友圈了,因为社交压力太大,熟人太多,这也给了小红书这方面的可能性。
但在内容泛化的过程中,小红书怎么能照顾好所有人,既避免老用户流失,也能让新用户融进去。
我觉得核心有三点:
1、新的泛化圈层能不能包入老圈层。
比如最初小红书教你买的好,后来让你生活好。「生活好」是可以包入「买得好」的。很多社区泛化的问题是,新提的概念包不进去过去的概念。
2、找到大小新旧兴趣圈层背后人的共同的需求。
这就靠运营的功力了。我记得小红书运营有个「一横一纵和上下探」的方法论,面对一个新的泛化圈层,比如飞盘,横就是未来看,飞盘会不会成为大众趋势,纵就跳进飞盘圈子看,核心用户的需求是啥,上下探是基于城市,一线城市流行的东西,落到其他城市会是什么?飞盘的核心需求是人对户外集体活动的渴望,那橄榄球、攀岩和飞盘是同类的,这些落到其他城市可能是桌游、羽毛球……
3、通过「发现」页和热搜等产品功能,保持不同新旧圈子之间「流动」的可能。
不过,小红书现在的产品和分发问题很大,比如在分发上,其实更看重内容,而不是人;这就导致一个人如果发一样的内容,数据反而会更好;一个人如果发自己的各种兴趣,分发的反而不好。
所以很多人吐槽,小红书的分发是一个盲盒,后台的标签颗粒度还是不够细。
另外就是产品机制很有问题,如果打出围绕兴趣社区,那产品到底对「兴趣」两个字有什么功能上新?比如现在的群聊、直播有没有为此迭代?再比如做兴趣的闭环,直接切到交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内容消费。
直播到最后,千岛潮玩社区的创始人沈振宇连麦,吐槽的是小红书的产品其实并没有准备好「兴趣」,所以 slogan喊早了。假设用户要买一个潮流玩具,小红书是无法满足用户从刷内容,到挑选对比、和同好聊天、到交易等一系列需求的。
所谓挖掘兴趣还不够深。
更犀利的观点可以听乱翻书的播客,沈振宇有非常多一线的业务实感,做过社区的人和我这种没做过的,在很多问题的观点有非常不同的,是一种更内部的视角,学到很多。
「小红书怎么做 AI?」
由于直播时间有限—说着说着聊了三小时——我最关注的三个问题没能完全展开
在 AI时代,小红书的下一次大进化,会来自内容架构、关系结构,还是用户角色的重定义?哪个会是它的下一个跃迁点?
小红书应该在哪些场景优先引入AI?如何确保AI的引入不会破坏社区氛围?
AI时代下,什么样的创作者会脱颖而出?社区应该如何调整策略来适应这种变化?
抛砖引玉,先说第一个问题
我觉得最能发生进化的可能是「用户角色」。
因为内容架构和关系结构基本已经稳定了。 但是目前,所有内容平台的用户角色,基本上都简化为两种:创作者和消费者。
但一个真实、繁荣的社会,角色是极其丰富的。小红书的下一步就是要从一个社区,进化成一个微缩社会。
我想象中有几种新角色:
连接者
这种用户不一定是原创内容的生产者,但他们有极好的品味和发现能力。能从海量信息中,筛选、组织出某个主题下最高质量的内容集合,那我能不能订阅他们的收藏夹。平台的下一个进化,也许是让连接者的价值被看见,甚至他们的内容组织能力能获得和原创能力同等的收益和尊重。
社区解忧师
这种用户是评论区的活菩萨,他们热衷于回答别人的问题,解决别人的困惑。平台是否可以建立一套系统,让这些在特定领域(比如母婴喂养、签证办理)持续提供高质量解答的用户,成为该认证答主(类似知乎)。他们让评论区从一个简单的讨论区,升级为高效的互助社区。
圈层组织者
这种用户有能力发起和维护一个小圈层的讨论和活动,比如每周攀一次岩的打卡挑战,或者周末骑行50公里小组。平台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工具,让他们能更方便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小社群,成为社区组织者。
其实后两个角色,豆瓣、知乎等社区早就存在了,小红书需要思考怎么在现有的产品下承接好。
第二个问题,关于小红书的 AI落地场景,其实我最近一直在想。
大模型其实压缩的是共性,但个性化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尚未被压缩进去。这恰好就是小红书最大的优势,社区有那么真实的、丰富的、个性化的数据,但很可惜,现在没有看到小红书很好的释放。
小红书在这一波AI浪潮中,动作挺慢的,它自研的基础模型,没有太多公开信息,也没有看到太多场景测评。
我的推测:内部没想清楚怎么办?
我觉得是否先不要想得很宏大,把AI先落地到小红书的收藏夹、标签系统,让它们可以变得更聪明。
比如,我收藏了50篇关于「日本旅行」的笔记,AI能不能帮我自动分类整理,甚至生成我个人专属的「日本旅行知识图谱」。
不要给我搜索全部社区,做内容梳理了。我收藏的就是我的兴趣和审美。
最后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创作者在 AI时代有前景?
更个性化的创作者。
还是那句话:AI压缩所有人类的共识,但无法压缩个性。个性化的经验,情感,情绪都是最有稀缺的数据。
我预测未来有三种创作者类型能火。
1、 愿意分享失败经历的人
化妆翻车、做菜翻车、投资翻车、炒股翻车……一些人类的失败经验,因为AI永远不会「失败」。
2、 不吝惜分享生活情感的人
这种创作者擅长用最简单的话,说出大家心里最复杂的感受。比如分享和朋友聚会时的微妙尴尬瞬间。AI不能理解人类的情绪,也很难模仿推理人类的幽微之处。
3、 有生活独特观察的人
有一双发现日常美好的眼睛。因为这些个性化的观察根本不在 AI 的语料库,比如路边小店的神仙配色,保安大哥的搞笑瞬间……
总之,你活得越像个人,越有人感,越真实,越能抵抗 AI的替代。
个体的差异和独特,是现在最被低估的品质。
直播完整版指路版:
号外:推荐我新做的AI内容品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