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经微言》作为中医典籍瑰宝,凝聚着古代医家的智慧结晶。今以白话重述,旨在为当代读者搭建一座通向经典的桥梁,使深奥的医理智慧突破时空界限,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此次转译既是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实践,亦是向大众普及经典医籍的探索。囿于笔者学识所限,文中疏漏在所难免,恳请方家指正,研读时仍以原著为宗。愿以此微末之功,助力岐黄之术泽被四海,让传统医学的智慧之光温暖更多心灵。
卷二
经脉相行篇
雷公向岐伯提问道:“黄帝曾询问经脉运行的逆顺情况,但我对此无法详细回答。希望天师您能明确教导我,让我了解其中的奥秘。”
岐伯回答说:“十二经脉中,有的经脉是从上往下运行,有的则是从下往上运行,各不相同。”
雷公请求道:“请您详细解释一下。”
岐伯便开始阐述:“手三阴经从内脏走向手部,手三阳经从手部走向头部,足三阳经从头部走向足部,足三阴经则从足部走向腹部。这就是经脉上下运行的规律。”
雷公表示还是有些不明白。
岐伯进一步解释:“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从中府穴开始,走向大拇指的少商穴;手少阴心经从极泉穴开始,走向小指的少冲穴;手厥阴心包经从天池穴开始,走向中指的中冲穴。它们都是从内脏走向手部的。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的商阳穴开始,走向头部的迎香穴;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的少泽穴开始,走向头部的听宫穴;手少阳三焦经从无名指的关冲穴开始,走向头部的丝竹空穴。它们都是从手部走向头部的。足三阳经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部的睛明穴开始,走向足小指的至阴穴;足阳明胃经从头部的头维穴开始,走向足次指的厉兑穴;足少阳胆经从头的前关穴开始,走向足四指的窍阴穴。它们都是从头部走向足部的。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从足大指内侧的隐白穴开始,走向腹部的大包穴;足少阴肾经从足心的涌泉穴开始,虽然看似下行,但最终会汇入腹部的俞府穴(此处原文可能有误,因足少阴肾经实际是上行至胸腹部,但为保持译文流畅,稍作调整表述);足厥阴肝经从足大指外侧的大敦穴开始,走向腹部的期门穴。它们都是从足部走向腹部的。”
雷公接着问:“那么,经脉的逆顺是如何判断的呢?”
岐伯回答说:“手三阴经,从内脏走向手部是顺,反之则是逆;手三阳经,从手部走向头部是顺,反之则是逆;足三阴经,从足部走向腹部是顺,反之则是逆;足三阳经,从头部走向足部是顺,反之则是逆。”
雷公好奇地问:“足三阴经都走向腹部,唯独足少阴肾经看似下行,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足少阴经更容易逆而不容易顺吗?”
岐伯解释说:“不是这样的。天冲脉是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都依赖它的滋养。天冲脉上行出于鼻咽部,渗灌诸阳经,灌注精气,下注于足少阴肾经的大络,出于气冲穴,沿着大腿内侧进入腘窝中,伏行于骨内,下至内踝后面,与足少阴经相合后别行。其下行的部分,沿着少阴经渗入三阴经;其前行的部分,伏行出于足背,属于足下,沿着足背进入大指间,渗灌诸络而温养肌肉。所以,如果足少阴经的别络邪气郁结,就会导致足背上的脉搏不动,脉搏不动就会引发厥证,厥证则会导致足部寒冷。这就是足少阴肾经与其他三阴经稍有不同,但最终还是走向腹部的原因。”
雷公又问:“那它与其他三阴经的不同之处具体是什么呢?”
岐伯说:“少阴肾经中蕴藏着水火,因此它的运行不能像肝经和脾经那样直行于腹部,而是需要曲折前行。”
雷公接着问:“那它最终还是走向腹部这一点,又该如何理解呢?”
岐伯回答说:“肾的本性喜欢逆行,所以它是由下而上运行的。这可以说是以逆为顺。”
雷公有些担忧地问:“逆行不是应该会导致疾病吗?”
岐伯解释说:“因为它是逆而顺,所以不会生病。如果它顺行,反而是违背了它的本性,反而会导致疾病。”
雷公表示要将这些内容详细记录下来向黄帝汇报。岐伯问他如何验证这些经脉的逆顺。雷公回答说:“可以通过言语引导,然后切脉验证。如果经脉逆行,切脉时髁部一定会有动静,这样就可以验证经脉的逆顺了。”
雷公表示会谨遵教诲,认真记录并汇报给黄帝。
陈远公点评说:“十二经脉有走手、走足、走头、走腹的不同,这里都讲解得十分清楚明了。对于顺逆的不同之处,又有谁敢妄加评论呢?”
来源:《外经微言》(清·陈士铎)
翻译:小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