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
文 /林鸿东
我们这个时代,文人的地位确实有点“跌跌不休”。除了大环境的原因,我觉得,也跟不少同行出书太“随性”有关。出书这事儿吧,它能捧红一个人,也能“坑”惨一个人,实在算得上是一项“高危操作”。
为什么说它“高危”?原因挺实在:
钱包很受伤:出书要投入不少真金白银,但印出来的书,常常卖不动,最后多半是送人。这笔经济账,算下来多半是亏本的买卖。
白纸黑字的“罪证”:书一旦印出来,就是板上钉钉了。如果书里有硬伤、错漏,甚至是不该犯的错误,那这本书就成了你专业形象上的“污点”,想赖都赖不掉,尴尬得很。
心灵的小创伤:辛辛苦苦写了本书,满怀期待地送出去,结果人家可能就翻了几页,轻描淡写来一句:“哦,还行吧。”这话听着客气,杀伤力可不小,足以让一颗文人的心凉半截。
既然这么“危险”,为啥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出书呢?大概也有点“不得已”和“小执念”:
无处安放的表达欲:有些想法没地方发表,出本书似乎成了“证明自己存在过”的一种方式,仿佛书脊上印着名字,社会地位就稳了。
“著作等身”的迷思:老观念里总觉得,书出得越多,分量就越重。殊不知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又占地方了”。
“不花自己钱”的洒脱:如果是公家资助、项目经费或者别人掏腰包,那出书的“风险感”就大大降低了,“不印白不印”的心态就占了上风。
平心而论,从最基本的保存和传播功能来看,出书早就不是唯一选择了。互联网解决这两点,又快又好。有价值的文字,在网上自然能流传开,更重要的是,网络还能互动、能随时修订纠错,比印在纸上的“一锤定音”灵活多了。
那为什么还要出纸质书?也有它的道理:
照顾“老派”读者:还是有很多人习惯捧着纸质书阅读,喜欢那份墨香和质感。
逼出“精装版”的自己:为了出书,你会反复打磨文字,这个过程本身就能提升文章质量,算是出版压力带来的“副产品”。
给好文字的“仪式感”:确实有些文章,值得用一本书的形式来承载,这是一种对文字的尊重和纪念。
怎么避免出书变成“踩雷”呢?不妨试试这条路:
写东西的朋友,可以先经营好自己的“网络阵地”(比如公众号、博客、专栏),把它当作新时代的“书”。用这本“电子书”去积累读者、检验反响。如果这本“书”都反响平平,无人问津,那贸然去印纸质书,风险系数可就直线上升了!
说到底,无论是纸书还是“网书”,绝大多数最终都会被时间淹没。能流传下去的,凤毛麟角。所以啊,与其纠结能不能“藏之名山”,不如想想怎么让文字“活”在当下——传播开来,被人看到、讨论、甚至应用。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更有效的保存。再往深了说,传播也不是终极目的,用文字的力量悦己益人,这才是写作这件事,最实在也最温暖的意义吧。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