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股市遭遇了一场 “地震”。短短几个月,外国投资者像疯了一样抛售印度股票,卷走了将近 290 亿美元。这一跑,可把印度股市砸出了一个大窟窿,孟买 SENSEX 指数从历史高点一路狂泻,跌幅超过 15%,市值蒸发了 10000 多亿美元,相当于好几个中等国家一年的 GDP 没了。
外资为啥突然集体 “叛变”?原因很简单,大家终于回过味儿来,印度这 “韭菜地”,水太深,坑太多。据统计,2025 年,超过 3400 家外企,其中不乏富士康、特斯拉这样的巨头,纷纷脚底抹油,撤离印度,顺带卷走了 16 万亿卢比的资本。这可都是真金白银,是印度原本指望拿来发展经济的 “救命钱”。
回首往昔,印度那可是被吹得天花乱坠,“下一个中国”“世界工厂接班人”“拥有 14 亿人的超级大市场”,这些光环让无数资本红了眼,前赴后继地往里冲。可现实呢?不过是一场 “收割与被收割” 的残酷游戏。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印度是怎么把外企当 “韭菜”,一茬一茬割得干干净净的。
赔了技术又折钱,保变电气彻底退出印度
先说说中国的保变电气,那真的是一把辛酸泪。2012 年,印度国家电网因为电网老化严重,急需大量 765kV 变压器,可自己又造不出来,只能依赖进口。
就在这时,中国的保变电气带着先进技术和成功案例来了,印度方面一看,眼睛都直了,立马承诺只要来建厂,进口设备零关税,前五年税收全免。
保变电气心动了,当年年底,就在哈里亚纳邦和印度合作方 AEPL 成立了合资公司,中方持股 51%,印方持股 49%,注册资本 22.5 亿卢比,折合人民币 2.37 亿。
从 2014 年开始,保变电气从中国运去先进设备,还毫无保留地培训印度员工。5 年里,12 批、200 个印度工程师在保定总部学成而归,成了技术骨干。可保变电气没想到,这些印度员工和合作方阿特兰塔电气,早就心怀不轨。阿特兰塔电气的技术员天天往车间跑,表面学安装,实际偷尺寸、拍界面;那些学成的印度工程师,一回国就被阿特兰塔电气高薪挖走。
到了 2019 年,保变印度的车间里,第一台自主生产的 765kV 变压器下线,可印度国家电网的人却没来。原来,印度电力部发了新文件,政府项目优先采购本土企业产品,外资企业得额外提交技术安全性评估报告,理由是 “国家安全需要”。这一年,保变印度订单量少了一半,亏损 2532 万元。2020 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保变印度申请扩产的报告石沉大海,等了 18 个月,审批结果下来时,印度本土企业已经拿下国家电网 80% 的订单。
2023 年,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保变印度的 15 个印度工人集体跳槽到阿特兰塔电气,还拷贝了生产计划表。海关又以涉嫌技术转移违规为由,扣了从中国运来的核心部件,生产线直接停了一半。保变电气总部一算账,5 年累计亏损 1.03 亿,净资产从 2.37 亿缩水到 7000 万。没办法,2025 年 3 月,保变电气只能以 1.37 亿人民币的价格,把 90% 的股权转让给阿特兰塔电气,灰溜溜地退出了印度市场。
vivo 被强抢股权,上演现实版 “虎口夺食”
手机行业的 vivo,在印度也遭遇了 “生死劫”。
vivo 刚进入印度市场时,那可是诚意满满,迅速投建工厂,实现产品 “印度制造”,还组建了本地高管班子,本土化做得相当到位。
可印度政府还是不满足,先是指控 vivo 使用 “由中国人拥有和管理的分销公司”,要求更换成印度公司经营的分销渠道;接着又命令 vivo 舍弃原来的中企在印工厂,找印度本地代工厂组装生产;最后,直接提出本土企业要在合资公司中拥有至少 51% 的股份。
2023 年底,印度更是以 “洗钱” 为由,抓捕了 3 名 VIVO 高管,其中 2 名印度人,1 名中国人。在后续受审时,印度检方甚至搞暗箱操作,要求法官独自审阅文件后裁决。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印度政府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就是想强抢 vivo 的股权和技术。
据《印度时报》披露,由于苹果公司的强烈反对,塔塔集团收购 vivo 股权的计划才暂时告吹。苹果为啥反对?因为塔塔集团收购纬创成了苹果代工厂,要是再和 vivo 合作,会影响苹果在印度的业务。
在这之前,vivo 就已经被印度 “折腾” 得够呛。2019 年,印度税务情报局指控 vivo 逃税 221 亿卢比(约合人民币 18.9 亿),vivo 抗议称经营合规合法,但最终还是被罚款数十亿。2022 年,印度又以违反《反洗钱法案》为由,冻结了 vivo 及其 23 家关联公司在印度的 119 个银行账户,资金高达 46.5 亿卢比(折合人民币约 3.9 亿)。vivo 向印度新德里高等法院请求撤销决定,虽然最终法院撤销了,但也没少勒索 vivo,让其付出了 8.3 亿人民币的代价。
小米被扣押 46 亿,多年心血付诸东流
小米在印度的遭遇同样让人唏嘘。2022 年 5 月,印度执法当局指控小米(印度)涉嫌违反该国《外汇管理法》,认为小米以支付专利使用费为由,向三家外国实体公司支付了 555.127 亿卢比(约合 46.63 亿元人民币),但却没有从这三家公司获得任何服务,于是扣押了小米的账户资金。
2023 年 4 月,印度西南部卡纳塔克邦高等法院驳回了小米(印度)针对扣押资金的申诉,尽管小米被允许继续上诉,但这笔巨额资金依旧被扣押,严重影响了小米在印度的业务运营。要知道,2022 年全年,小米集团实现营收 2800.44 亿元,净利润才 24.74 亿元,这笔被扣押的资金几乎相当于小米近两年的利润总和。
各国巨头纷纷折戟,印度成 “外资坟场”
其实,不只是中国企业在印度 “栽跟头”,全球各国的企业都深受其害。韩国的浦项制铁,2005 年和印度奥萨里邦政府达成协议,计划投资 120 亿美元建造大型炼钢厂。
可开工前就麻烦不断,征地出问题,印度政府答应给 4000 亩地,其中 500 亩有居民却没提前告知,浦项制铁只能自己花钱摆平,结果钱花了,地却拿不到。许可证过期了,只能托人找关系续期。
这边问题还没解决,印度政府又以环保为由,索要 3 亿美元补偿。好不容易快开工了,又有各种部门、组织和个人跳出来阻拦,不是说砍树不行,就是征地补偿不到位,或者环保不过关,要么就是官员没打点好。折腾了十来年,浦项制铁投了无数钱,啥也没得到,只能割肉离场。
![]()
英国的沃达丰也没逃过印度的 “魔掌”。沃达丰收购了李嘉诚旗下电信公司在印度的业务,交易在开曼群岛进行,目的是避税,这在跨国公司中很常见。可印度知道后不干了,税务部门一算,向沃达丰开出 26 亿美元的税单。
双方打官司打到印度高等法院,高等法院判决沃达丰胜诉,因为现行法律确实没这规定。但印度税务部直接祭出大招,修改法律,还规定新法律适用时间从 1961 年算起。这下,沃达丰要交的钱,加上滞纳金和利息,变成了 50 亿美元。双方继续在国际法庭打官司,沃达丰虽然最后赢了,但印度还是通过其他手段,比如在利润分成计算上做文章,把沃达丰的印度子公司从盈利变成了亏损。
美国的企业也没能幸免。著名投行简街集团在印度股市用量化交易赚得盆满钵满,两年赚了 3650 亿卢比,结果印度证监会直接出手,以 “赚钱太多” 为由,重罚简街集团 484 亿卢比,还勒令其三个月内清空持仓,退出印度股市。沃尔玛、可口可乐等美国巨头,在印度也都有过不堪回首的经历,政策壁垒、利益侵占等问题让他们在印度的业务举步维艰。
明知是坑为何还往里跳?
看到这儿,估计大家都纳闷,既然印度这么 “坑”,为啥还有企业前赴后继地去投资呢?其实,这些企业心里也有自己的 “小算盘”。
有的企业迷信关系,觉得只要搭上印度权贵,就能搞定一切。比如有的老板听说对方介绍的人是莫迪的小舅子,给了 10% 干股让其做印度 CEO,就天真地以为万事大吉,结果呢,最后被坑得底儿掉,才发现其他同行也都被介绍了莫迪的七大姑八大姨。
有的企业是市场焦虑,担心 “14 亿人的大市场” 被竞争对手抢占。在他们看来,这么大的市场,只要能分一杯羹,就能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哪怕知道有风险,也想赌一把。
还有的企业高估自身,觉得自己足够聪明,不会成为被收割的 “韭菜”,相信自己能在暴雷前成功出逃,套现离场,可现实往往很残酷,最后都成了印度 “镰刀” 下的牺牲品。
印度 “收割” 套路大揭秘
印度到底是怎么把这些企业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呢?其实,他们有一套成熟的 “收割套路”。
先是用各种优惠政策和巨大市场前景做诱饵,吸引外资进入。等企业投资建厂,开始运营后,就通过本土供应链绑定,要求企业必须使用本土供应链,没有就逼迫企业建,还美其名曰 “要每颗螺丝钉都是印度的”。
然后安插印度籍高管,派驻印度籍的 CEO、CFO、COO 等,企业的大小事务都要听印度人的,企业运营完全被印度掌控。再就是频繁查税,每年无穷无尽地查税,让企业疲于应对,根本赚不到钱。
同时限制资金汇出,企业但凡想汇走一美元,工商税务一起上,往死里整。而且印度工人还动不动就闹事,印度警察也经常来找事,企业只能不停地给好处。最后,印度本地企业还会低价强制收购股份,慢慢地把外资企业变成印度自己的。
外资撤离,印度经济何去何从?
2024 年,印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开厂金额从 2023 年的大约 100 亿美元,爆降至可怜的 3.5 亿美元,降幅高达 96.5%,创下几十年来的历史新低。
这对印度经济来说,无疑是一记重创。印度政府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想办法补救,比如莫迪又开始画大饼,针对中国新能源车设计新政策,以低关税为诱饵,吸引中国企业投资建厂。但大家都已经看清了印度的真面目,这次还会有多少企业上钩,实在是个未知数。
大量外资撤离,印度股市暴跌,这只是个开始。未来,印度如果不改变这种 “杀鸡取卵” 的做法,改善营商环境,吸引不到外资,没有资金和技术的注入,印度经济想要实现快速发展,恐怕只能是一场空想。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 “下一个中国”,或许只能在自己设下的陷阱里,越陷越深。而那些在印度折戟的企业,也给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投资海外,尤其是像印度这样营商环境复杂的国家,一定要慎之又慎,别被所谓的市场诱惑冲昏了头脑,不然,下一个血本无归的,可能就是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