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美国梦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付出什么?
蛰伏六年,李安终于决定回归。
与他一起出现在影坛的,还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一个11岁,一个12岁,在美国西部沉默的山脉中行走、成长和谋生,偶遇水牛骨、虎爪印和干涸的河床。
他们便是本次李安新片的主角:露西(Lucy)和萨姆(Sam)。
李安新作《旧金山》改编自90后华裔作家张辰极的作品《金山的成色》,预计将于今年8月在美国北加州开机拍摄,拍摄周期约为40天。
《金山的成色》(How much of these hills is gold)是张辰极的首部长篇小说,曾入围2020年布克奖和美国海明威奖。
这部作品以19世纪美国淘金热为背景,讲述两位华裔孤儿露西和萨姆在美国西部土地中流浪的历程。
电影拥有豪华的主创班底,将由三次奥斯卡最佳摄影得主艾曼努尔·卢贝兹基担任摄影指导,由韩裔编剧Hansol Jung担任剧本改编。
据外媒报道,演员陈法拉有望参演重要角色。
年轻作家,首部作品,却获得国际知名导演青睐,《金山的成色》用什么打动了李安,让蛰伏六年的他重新接受创作的感召?
“这片土地,不是你的土地”
“爸夜里死了,为此他们得去找两块银圆。”
《金山的成色》开场冷峻且残酷,正如它试图去描绘的那段过往。这是一部关于华人移民迁徙和谋生的小说,它颇具力量感,讨论历史与记忆,归属和种族,家庭中不同代际成员间的矛盾,并借用自然元素将矛盾释放。
《金山的成色》美籍华裔作家张辰极
作家张辰极出生于1990年。四岁时,她从北京移居美国,并在十八岁前搬了十次家。
移动之中,美国西部广阔而壮丽的风景曾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暴风、流云以及淹没天和地的大雨。
她说:"对我来说,我对美国、对美国特质的体验,是与旅行和某种程度的流离失所感有关的。"
这样的过往让张辰极的作品中既包含对身份认同的探寻,也涌动着沉郁晦暗的情感势能,这势能来自于对土地的沉醉,像黑色的河水似有鎏金一闪。
张辰极的第二部小说《奶与蜜之地》,同样讨论了归属感的议题
主角露西和萨姆虽为亚裔,被当地白种人排挤和霸凌,却从小生长在美国西部,熟悉并深深依恋着这片她们用身体丈量过的土地。
人种、国家的划分没有办法概括她们矛盾的、模糊的处境,“我是谁”这个问题也变得格外困难。
正如作者所言,“我们要如何找到那种超越房产、超越出生地的归属感?”
她在小说中加入大量拼音的对话,以此模拟华人移民家庭英语和普通话混着说的语境;也描画着女儿对父亲的爱、怨恨和依赖,这是她私人情感的抒发,却也符合华人重视家族,重视传承的心态。
李安“父亲三部曲”
作为同样在美国进行创作的华人艺术家,李安自然也不会对这样的作品无动于衷。
从“父亲三部曲”出发,到在《卧虎藏龙》《色戒》中的打磨和圆融,李安本次回归华人题材,将挖掘历史创伤,直面华人移民史这一原始、沉重、被主流叙事遮蔽的主题。而作品中年轻、锐利而汹涌的力量也将助推他再次出发,丈量电影这片土地。
解构西部精神
私人性是他们的抵抗
这并不是李安第一次将镜头转向西部题材。
在2005年的作品《断背山》中,他拍摄了壮丽山脉间性少数群体的爱恋,解构西部片的男性气质与异性恋霸权,并因此斩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
电影《断背山》
而这一次,《旧金山》解构的是西部片的白人中心主义、英雄叙事与“成功者”神话。
这个关于淘金者的故事中,主角并不是白人男性,不是英雄,而是华人女性,是做家务的人和修建铁路的人。他们不是征服者,而是逃亡者、求生者。
这片土地一直经历着物种丧失和环境毁坏,也有华人移民曾丧命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然而,这些故事却少有记录。
因此,张辰极没有采用纯粹的历史纪实作品的写法,不表明具体的年份和地理位置,而将叙述权把控在自己的手中,通过私人性的书写,允许意识流淌,模糊历史、记忆和幻想,用个人的情绪和记忆,抵抗历史对少数族裔和边缘群体的掩埋。
张辰极自述:“我写了二十稿,决定将这本书重新构想为一种神话,而非历史小说。”
她择取许多神秘而奇异的意象,比如老虎爪印、水牛骨、干涸的湖泊、干燥的盐床,用一种类似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语气,冷峻而略感伤地回溯和讲述,美国西部就像远处群山的淡色阴影,随着我们的接近,缓缓浮现。
同样讲述着流浪和生存,同样模糊真实与幻想,也同样展示着奇观性的风景,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也质疑着讲述和记忆的不可靠。
从大海到土地,李安的电影探索进入更加私人、内省和幽暗的领域,解构历史、探索真实或许将成为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蛰伏,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意识仅浮游于思绪的表层,潜意识则在底层波涛汹涌,是我无法明讲的主流,只有在梦境或如梦幻的电影里,自己去找寻解脱的出口。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
自从2019年《双子杀手》后,李安已经有六年没有推出新作。但这并不是他的第一次“中场休息”。
从纽约大学毕业后,李安也曾经历六年待业时间,在家煮饭、带小孩,他虽不免自怜,却一直坚持创作剧本,待在电影圈子里等待机会,直到凭《推手》和《喜宴》从谷底翻红。
李安年轻时
停滞带来的痛苦是真实的,但如果身处困惑之中,急切也只会带来疲惫和能量耗散,不如停下来蓄力,重新校准机会。
对李安来说,第一个六年是生存与技艺的磨砺期,第二个六年(《双子杀手》后)更像是大师的困惑与再探索期。
蛰伏,是为了柳暗花明。
李安代表作《卧虎藏龙》
小说中,当主角露西远离童年的丘陵,第一次回头,她看见——
“雨后的丘陵像金锭一般闪亮,西边地平线上尽是层层叠叠的金光。她感到喉咙一紧。在她鼻子上方、眼睛后面的位置,一阵刺痛向她袭来。”
人们往往要出走后回看,具备一定的地理和情感距离后,才能捕捉一星半点来处的成色。拍摄电影的历程也是一样。
作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李安在电影之路上深耕几十年,此时归来“炼金”,似乎既是休息后的一次回望,也是对拓展创作边界的挑战:
在更清晰的视角中,创作者个人的困惑将与历史创伤相汇。
因此,与其说李安“选中”了《旧金山》,不如说这部小说凭借其复杂的移民身份议题、沉重的历史背景、强烈的逃亡与生存主题,以及潜在的视觉奇观,“召唤”了蛰伏六年的李安,成为他再次出发,再次编织电影之梦的起点。
“我们要如何找到那种超越房产、超越出生地的归属感?”
或许,对于这个问题,有一部分的李安会回答:“电影是我的故乡。”
文、编辑/外滩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外滩TheBund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别企划
外滩 X AIGLE/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