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常的午后
他布满老茧的手
没有如往常般接过水泥钢筋
而是捏着铅笔
皱巴巴的作业纸上
字迹歪扭如犁沟
却犁开了千万人心: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
一篇题为《我的母亲》的作文爆火网络
瞬间击穿了钢筋水泥的冰冷
原来最滚烫的深情
是黄土沟壑里长出的诗行
事情的起因
是一位博主在工地发起作文挑战
多数人都婉拒了
上过高中的安大爷主动选择提笔
然后便有了这一篇让众多网友直呼泪奔的作文
《我的母亲》
有人说,它足以媲美朱自清的《背影》
也有人说,“害我哭到没法吃饭”
还有很多网友倡议
“真应该纳入语文课本”
“一辈子就没闲过,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
“穿的永远是洗得发白,补了又补的衣裳。”
“等我们都吃完了,她才瞅瞅锅里,剩下了,就扒拉两口,要是没剩,她就不吃了,说不饿。”
大爷笔下的母亲
在字里行间徐徐立了起来
那母亲仿佛从黄土高原深处走出
文字里没有华丽形容词
亦不见刻意煽情描写
字痕歪扭如黄土坡的沟壑
如泥土留下的印记那般率真坦诚
文字却如清泉汩汩
生命温度就在这直白朴素的语言中
自然释放出来
是母亲自己挨饿
却省下饭食留给孩子时的目光;
是她一生操劳铺就了
孩子们走出黄土地的小路
字字如黄土夯打般实在
垒起一座中国母亲的丰碑
当文字剥离技巧
扛水泥、分口粮等等这些仿佛劳动阶层的
“生活锈迹”
却成了高级修辞无法复刻的力量
一篇《我的母亲》
触动了我们内心那块温热的感情田壤
文章如一面透明澄澈的镜子
照出我们灵魂深处共同的感怀
让我们惊觉原来情感共鸣
无需身份标签界定
在信息爆炸、内容精雕细琢的时代
大爷的文字证明
打动人心的不是华丽辞藻
而是源自生活的真情
它印证了无论时代如何变幻
人们始终渴望真实情感与质朴表达
最动人的永远是从生命深处长出的深情
大爷生长的地方
在山西褶皱的山塬沟壑间
那里黄土深厚
埋藏着坚韧的生命之根
岁月磨砺下成长起来的大爷
双手早被辛苦劳作浸染得骨节粗大
皮肤皲裂而坚硬
生活把最沉重苦涩的功课交付给了他
当年家里兄弟姐妹一共8个
他读过高中,当过兵
退伍回家后务农种地
也去城里打工
▲安大爷所在的村子(图源:极目新闻记者拍摄)
在大爷的成长环境中
母亲就像贫瘠荒芜土地上
挣扎长出的一棵小树
努力伸展每一根细小树枝
去荫护孩子们的未来空间
大爷母亲的故事
像极了一曲古老而坚韧的晋地歌谣
没有丰裕物质
只有无数无声的付出
大爷把这份沉重深情刻成文字
既表达对母亲无尽的感激和思念
又向我们展示了
何为血脉深处最朴素、厚实的人生道理
这种朴素道德力量
难道不正是山西人文温度的核心所蕴吗?
正如古驼道上的晋商
宁损钱财不破信约
这种厚道在大爷母亲身上化作
“有啥好东西,总先紧着别人”的执拗
在大爷生命里变成
“扛水泥三十年养大儿女”的笃实
当大爷写着“人心热乎,讲情义”的母亲
那在冻土里捂热的温情
终成了燎原的炭火
山西的“厚道”
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符号
正是源于这样朴质人生中
那些无声奉献和执着坚守
《我的母亲》
以最朴素的力量击中了我们
那些文字里深藏的赤子之爱
便是黄土地血脉中流传的人情温度
当山西的“厚道”“温暖”“温情”
因网络爆文有了新注解
大爷留在纸上的笔痕
也永远刻进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认知深渠里
宛如泥土中冒出的嫩芽
无意间撼动了太多被世事磨硬的心壁
那是贫匮生活土壤里长出的坚韧深情
是对粗糙灵魂的温柔救赎
更是我们这片厚道土地内在灵魂的默默回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