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集智俱乐部联合江南大学教授王志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崔光佐,翼鸥教育创始人宋军波,TalkingBrain 联合创始人林思恩,清华大学讲师方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郭玉娟,共同发起。希望通过汇聚教育学、系统科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领域交叉视角,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对人类社会未来学习发展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从2025年4月16日开始,每周三晚上19:30-21:30,读书会将以线上形式进行,持续时间预计8-10周。读书会详情及参与方式见后文。
分享背景
当我们在对话框中敲下“帮我写一段文案”“帮我解释这个概念”时,大语言模型正以一种隐蔽却强势的方式,重塑着我们表达、思考乃至认知世界的基本模式。当AI能快速生成看似完美的文本,如果“AI腔”必然成为主流,我们能如何于算法塑造的语言秩序中,在守住温度的同时,主动参与到新的沟通方式的建立中。
分享简介
大语言模型与生成式AI已开始系统性地影响我们每天使用的语言:从GPT、DeepSeek等模型偏好使用的“Tapestry”“褶皱”等词汇、到更结构化、工整和标准的语法,AI对语言的影响,绝不只是像把一杯新的水倒进旧的水当中这么简单。但事实上,从口语、书写系统、到印刷和数字化,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一直在被每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塑造,并影响我们的思考与行为模式。了解AI会如何再次改变我们赖以生存的语言,不只在探讨我们如何说话与沟通,更是在“提前思考我们未来的思考”。
分享大纲
技术透视:AI「说话」与人说话有何相似之处及本质区别?
AI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语言带来了哪些改变?
为什么是「再次改变」,以前被什么改变过 ?
在AI时代,如何通过语言习惯获取我们认为重要的价值?
主讲人简介
秦旷,科技人文交叉领域观察者,播客《Orpheus微见》主播、回声场ECHOCAST创始人,现任多家国际科技企业传播顾问。长期专注技术传播,合作涵盖微软、腾讯、华为、TCL、Micron等领先企业,拥有逾十年TMT行业研究经验。近年来聚焦AI时代的信息获取、人机关系等议题,洞察技术对当代社会结构与认知方式的系统性重塑。
报名参与
直播信息
2025年7月16日(周三)19:30-21:30
报名加入社群
斑图链接:https://pattern.swarma.org/study_group_issue/939?from=wechat
扫码报名(可开发票)
扫码参与「」读书会,加入群聊,获取系列读书会回看权限,共建共享学习的复杂性社区,与一线科研工作者、教育实践者沟通交流,共同推动这一处于混沌状态的前沿领域的发展。
[1] 特克尔, 雪莉. (2014).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却无法对彼此更亲密? 周逵(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3-05984-1.
[2] 波斯特洛姆, 尼克. (2015). 超级智能:路线图、危险性与应对策略. 张体伟,张玉青(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ISBN 978-7-5086-5016-5.
[3] 马尔库塞, 赫伯特. (2006).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刘继(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 978-7-5327-3910-3.
「AI时代的学习:共探学习的复杂性」主题读书会
在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正发生根本性转变——学习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递与记忆,当机器能够替代程式化技能,人类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与跨界协作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当知识更新周期以月甚至天为单位迭代,教育的使命不再是填鸭式灌输,而是培养终身学习者的自适应能力。
在此背景下,集智俱乐部联合江南大学教授王志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崔光佐,翼鸥教育创始人宋军波,TalkingBrain 联合创始人林思恩,清华大学讲师方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郭玉娟,共同发起。希望通过汇聚教育学、系统科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领域交叉视角,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对人类社会未来学习发展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详情请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