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半岛电视台披露了一份关于巴基斯坦方面的官方报告。其中记载的内容正是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生前最后时刻的记录。
这份报告共有337页,文件一经曝光就引来了国际各界的关注,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又是一个博眼球的新闻”。但是随后巴基斯坦外交部方面的发言却颠覆了人们的想法。
7月8日前后,巴基斯坦外交部证实了这份报告的真实性,但是却拒绝对这份报告做出进一步的回应。
根据这份报告中的内容,2011年5月2日凌晨,本·拉登正与年轻的妻子阿玛尔同床共枕,但门外美军窸窣声音打扰了二人的平静,本·拉登很快意识到不对,于是慌张地对妻子说道:“不是风声,是美国人,他们抓我了。”
本·拉登与美国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当晚的军事行动又是怎样的一番场景?别急,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究这些问题。
1.本·拉登是谁
本·拉登,原名奥萨马·本·拉登,1954年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地区。其父亲名为穆罕默德·阿瓦德·本·拉登。从零开始,由一名普通的行李工逐渐成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建筑帝国。
穆罕默德一生迎娶过22位妻子,本·拉登其第11妻所生。本·拉登四岁时,其父亲却将本·拉登的母亲转接给一名公司员工,随后二人又孕育了数位子女。与大多数重组家庭一样,本·拉登时常感到失落。但是这些情况在1968年开始发生转变。
1968年,穆罕默德·本·拉登意外坠机身亡,这使得身为子嗣的本·拉登获得了3亿美元的巨额遗产。
据说拉登小时候就“异于常人”。很小的时候,他就抨击学校足球赛是“无聊的人浪费时间的玩意儿”,并开始关注邻居的一举一动,看邻居有没有什么违反伊斯兰教规的行为。
1974年,还在上高中的本·拉登加入了在70年代的沙特的穆斯林兄弟会。兄弟会的成员都是像本·拉登这样的对宗教事务近乎痴迷的十几岁少年。
1976年,本·拉登考入了吉达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虽然其在校期间主修的是经济学,但是他参与更多的,却是校园内的宗教活动。
为了更好的推动宗教事宜,他甚至还在学校里建立了一个宗教慈善团体,在那里,他被一些有穆斯林兄弟会背景 的埃及老师灌输进许多反西方的思想,这为其此后与美西方站在同一战壕里对抗那个红色帝国提供了极大的思想基础。
2.从盟友到死敌
1973年,阿富汗共和国成立,苏联随即开始扶持激进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试图促使阿富汗在经济上加重对苏联的依赖。
经过五年的发展,1978年人民民主党激进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此后的两年间阿富汗政局动荡持续,不断有人往这个巨大的木桶中填充火药,直到一年后这个火药桶要炸了。
1979年,苏联支持的左翼分子上台,立即请求苏联出兵镇压国内反对派,至此,苏联直接介入阿富汗局势,阿富汗战争爆发。
这无疑刺激了很多年轻的逊尼派穆斯林加入圣战组织抵抗苏联入侵。在此背景之下,年轻气盛的本·拉登毅然加入了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
彼时,作为两极格局中的另一个霸主自然无法对此置若罔闻。于是在共同的“将苏联部队赶触阿富汗”目的之下,本·拉登美国站到了同一个战壕中,而这种情况几乎贯穿了整个80年代。
在此期间,本·拉登曾在阿富汗接受美国中央情报局所谓半隐藏行动领袖的训练。从80年代初至1986年间,美国给了这些反苏斗士们大量援助。不过,美国并不是这场“圣战”唯一的“投资人”,别忘了本·拉登还是个富二代呢。
1984年,本·拉登与一名巴基斯坦兄弟会成员阿布达拉·阿扎姆,共同创办了一个名为马克太布·阿尔-基达迈特的组织,为阿富汗抵抗组织提供兵源和资金。同时,他还出资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建立训练营以培养“圣战”战士。
归根结底,苏联终究是这方非正义战争的发起方,最终苏联陷入了阿富汗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最终无法继续持续作战的苏联于1988年与阿富汗签订停火协议。
视角继续回到阿富汗,彼时因为苏联的撤军,本·拉登的威望一度高涨,他的野心也随之膨胀。此后,本·拉登和埃及医生、一个激进圣战组织的头目艾曼·扎 瓦希里一起,创建了致力于统一所有穆斯林的基地组织。
在本·拉登看来,要实现伊斯兰世界大一统,首先就要推翻反对伊斯兰世界的“腐败政权”以及驱逐仍残存于该地区的西方势力。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直接威胁到了沙特的安全。但当本·拉登志愿向沙特政府提供军事帮助时,沙特政府却拒绝了他的援助,取而代之的是50万美国援军的进驻。这一下子使得本·拉登与美国之间产生间隙。
1992年,沙特以本·拉登支持极端恐怖势力为由开除其国籍,随后其流亡苏丹。1994年,本·拉登开始在苏丹建立新的训练营。
90年代中,曾发生过三起特大的对美恐怖袭击案件(92年的也门旅馆爆炸案、95年的利雅得美军军营爆炸案、96年的年达兰美 国军营爆炸案)都被指定为本·拉登所为。
至此,美国与本·拉登彻底由盟友变为死敌。但是美国不知道的是,3年后,这位当初的盟友将为美国送上一份“大礼”,而这彻底转变了美国的战略方向,同时也昭示了即将走向灭亡的本·拉登的命运。
3.911与斩首行动
1996年,再度被苏丹政府驱逐后的本·拉登奔向那个被极端伊斯兰组织塔利班控制的国家----阿富汗。极其接近的政治倾向让本·拉登称投奔阿富汗的行为为“回家了”。
此后,本·拉登通过苏联遗留下的精良武器,以及自己本就强大的武装力量,继续完成他的“统一大业”,还将矛头直接指向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一些亲西方的伊斯兰国家。
1998年2月,本·拉登组织了“伊斯兰反犹太人和十字军国际阵线”。其本人更是宣称美国人才是真正的恐怖分子”。
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遭遇爆炸袭击,250多人死亡,克林顿总统随即把拉登称为“头号公敌”,并悬赏500万美元缉拿拉登,而这个举动无疑是激怒了本·拉登。
2001年9月11日上午,基地组织成员劫持了4架民航客机,两架撞向了纽约世贸中心的两座大楼,一架撞向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剩余一架因为乘客的反抗,最终坠毁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处空地上。
袭击发生后,全美各地的军队立即进入了最高戒备状态,美国的国家战略重心也从印太地区转向了中东地区,美军主力直指本·拉登。
此后,本·拉登通过贿赂官兵逃窜至巴基斯坦境内,然后便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逃亡之旅。在此期间,身处暗处的拉登基本上每年都会发布录像或者录音,借此向世界宣称自己依然活着,同时似乎也在嘲笑美国成千上万反恐大军却无法将他抓获的无能。
直到2011年的那场针对本·拉登的斩首行动。2011年4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批准了海豹六队针对本·拉登的代号为“海王星之矛”的突袭行动。
巴基斯坦时间5月2日凌晨1时,两架黑鹰直升机从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出发,直抵本·拉登所在的阿伯塔巴德。
飞机迫降后,海豹突击队员迅速冲入建筑内部,先后击毙了本·拉登儿子在内的数名亲信后,在卧室内连开两枪结束了本·拉登54岁的生命。
消息迅速传回美国本部的作战室,当白宫的奥巴听到这条消息后,郑重其事地对屋内的拜登、希拉里、布林肯等人说道:“我们干掉了他!”
随后,海豹突击队员收拾了作战场地,带走了本·拉登的尸体,并将各种物资打包带走,同时把被抓的妇女儿童交由巴基斯坦政府处理。事后,队员们一对表,时间仅仅过去38分钟。
是的,这个曾经名震世界的极端伊斯兰信徒,曾用50余年的走上那条“圣战”的道路,但是其从那条道路上跌落,却仅仅用了38分钟。
参考文献:
[1]李明海.奥巴马演说语言特色探析—以宣布本·拉登死亡的演说稿为例[J].语文建设,2015
[2]海豹六队:突袭奥萨马本拉登[J].家庭影院技术,2013
[3]储昭根.本·拉登的疯狂人生[J].检察风云,2011
[4]李娇娇.“9·11”事件后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研究[D].新疆大学,2021
[5]袁沙.“9·11”事件前巴基斯坦的阿富汗塔利班政策及原因分析[J].南亚研究季刊,2015
[6]张佳琛.后“9·11”时期美国政府战略传播研究(2001-2021)[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