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英民
![]()
在中华文明悠悠数千载的历史长河中,舜帝是道德教化与政治智慧的标志性符号。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以“舜乡”之名承载着千年虞舜文化基因,从历史记载、考古实证到活态传承,构建起解码上古文明的立体坐标。
一、历史文本中的地理锚点
《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耕于历山,卒于鸣条”的记载,为垣曲贴上“舜帝原点”标签。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将舜帝活动圈定“河东地区”,垣曲扼守黄河东岸的地理区位,与“负夏城”“历山”等古地名形成时空叠合。这些经典文本如考古“坐标图”,让垣曲从泛黄史页中走出,成为虞舜文化地理考据的关键拼图。
二、考古现场的文明拼图
垣曲用“实物证据链”回应历史叙事:诸冯山舜石龛留存着远古诞生传说的“地质注脚”,历山舜王坪千亩草甸上的“舜王犁沟”,将农耕文明起源具象化;负夏城遗址的夯土城墙,无声诉说早期都城轮廓;鸣条岭墓葬区与文献记载的“舜卒”地呼应,让学术推论落地为考古实证。这些跨越数千年的遗址,如同文明“活化石”,层层拼接出舜帝时代的社会图景。
三、活态传承的文化基因
垣曲对虞舜文化的传承,突破“博物馆式”保护,呈现出“活态延续性”:51个舜帝传说构建道德叙事体系,将“孝悌”“仁政”等抽象概念转化为民间故事;农历四月二十八诞辰祭祀,以民俗仪式激活集体记忆;从乡间德孝讲堂到学术研讨,虞舜文化实现从传统祭祀到现代价值转化的跨越。这种传承不是简单复刻,而是让上古道德基因融入当代社会肌理。
当历史记载、考古实证与活态传承在垣曲交织,这里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解码中华早期文明的“文化基因库”。舜帝文化在此不仅是考古标本或传说故事,更是滋养当代社会的精神源流——它证明,最古老的文明基因,恰恰能为现代社会的道德构建、文化认同提供最本真的养分。垣曲“舜乡”的价值,正在于为我们打开一扇回溯文明源头、照见文化未来的窗口 。
![]()
作者简介:
高双民,笔名高英民,男,山西垣曲人,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学历,高级记者,文学爱好者,代表作品有《青松》、《痴迷》、《河边的小路》、《晨光》《未来》等。从事新闻工作24年,先后就职于山西科技报社、山西农民报社,曾任《中国社会调查》杂志副总编。2016年开始筹划建设“快报通”互联网应用平台,系快报通创始人,任快报通互联网应用平台运营总监,主要负责“快报通”整体战略定位和全国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现任山西省品牌协会副会长,山西轩明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新闻杂志社副总编、《市县风采》杂志执行总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