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已布置完毕。等待行刑的6个人也已全部到位,等待当众斩首。斩首当日,皇城的民众都来围观斩首现场,前五人都是一刀下去,尸首分离,当到最后一人时,刽子手换上了钝刀。
这斩首,还分快刀和钝刀?当然要分的,虽然是斩首,但慈禧太后不想让谭嗣同“痛快”地死去,于是下令将锋利的行刑刀换成了没有刀刃的钝刀,古代行刑的时候,很多犯人会求刽子手,一刀给个痛快的,那样的就是快刀。而钝刀,痛快不了,得慢慢割。这最后一个人被坎了足足30刀才断气,他的头是被一刀一刀“锯”掉的。
这六个人是谁?最后一个人又是谁,为什么需要使用钝刀行刑?
这里六个人即为戊戌六君子,最后一人即为谭嗣同。
曾经的戊戌变法,风云变幻,很多人就是因为这样遭遇了斩首之刑,而这个刑罚就是斩首的演变形态,也就是那把斩首的刀并没有被刽子手磨利,而是尚未开封,一把尚未开封的刀能做什么?恐怕连一只鸡都杀不死却用来杀人,这是个十分残忍的过程,那把刀砍在他们的脖子上,疼得他们满脸是汗,却没有办法躲开,只有默默地忍受,甚至因为这样,那刀在他们脖子上磨蹭,鲜血染红了了地面,顺着刀尖一直往下滴落,而刀下的人还在喘息,甚至有的因为人受不了这样的疼痛,而开始剧烈的惨叫,这个惨叫一声比一声微弱,因为刀下的人,已经因为失血过多而没有力气叫唤,可是残忍的行动还在继续,声音越加痛苦,最后谭嗣同最后看了三十多刀才去世。这中间,他甚至连哼都没哼一声。
人们不知道被斩首的人对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抱着多么深的关切,谭嗣同不怕死,他要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当时麻木不仁的百姓。
谭嗣同死前承受的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他却没有表现出丝毫怯懦,他大义凛然地接受着一切。
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后不久,就有人向光绪帝推荐谭嗣同,光绪帝同意召见。8月21日,他抵北京。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他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参预新政,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
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谕旨,捉拿维新派。他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
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其墓前华表上对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就像谭嗣同祠中梁启超书赠的横匾“民国先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