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匠心,感知北疆之美
—参观呼和浩特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的思考
作者/孙树恒
一
北疆大地,厚土滋养繁花;岁月长河,匠心雕琢精品。从阴山岩画的古朴线条到元上都遗址的精美器物,从草原丝绸之路的驼铃悠扬到当代民间工艺的创新表达,呼和浩特的民间工艺美术始终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文化沃土,在切、磋、琢、磨的千年传承中,让文脉与巧思绵延至今,在时光淬炼中愈发厚重。
今天上午,我应邀到内蒙古美术馆参观以“焕彩北疆·工美华章”为主题的呼和浩特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将这份传承与创新融入时代气韵,数百件工艺佳作铺展开一幅承载文化根脉与时代温度的艺术长卷。
二
展览汇聚了剪纸、雕塑、编织、陶艺等二十余类工艺,数百件作品,如同打开了一座北疆民间工艺的宝库。每一类工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巧思。
(一)剪纸:纸上乾坤,剪出时代新声
剪纸作为最具群众基础的民间工艺之一,在本次展览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达维度。一组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作品格外醒目。樊永强的剪纸《草原人民歌唱共产党》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草原各族群众载歌载舞的场景,红色的剪纸底色与金色的党徽图案交相辉映,既保留了传统剪纸的镂空韵律,又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符号;雷莉琴的刺绣《石榴花》则以饱满的针脚再现了石榴“多子多福”的传统寓意,而创作者特意将石榴籽与56个民族元素相结合,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意象在丝线间自然流淌。这些作品用最朴素的工艺语言,诉说着北疆大地对团结与和谐的深刻理解。
段建珺的作品以细腻的线条见长,《草原春曲》,其剪纸中的人物与动物造型灵动飘逸,仿佛下一秒就会从纸上跃出;张梦媛的《蛇引千藤纳福》则将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审美结合,蛇的蜿蜒与藤蔓的舒展形成巧妙的视觉平衡,“纳福”的寓意在镂空的花纹中自然流露。
包曙光的《兆丰年》充满生活气息,画面中农民收割、牛羊欢腾的场景,用剪纸的黑白对比勾勒出丰收的喜悦;钱秀云的《酒盅舞》则聚焦蒙古族传统舞蹈,舞者的裙摆与酒盅的动态通过虚实交错的线条展现,让人仿佛能听见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这些剪纸作品,或以粗犷的刀法展现草原的豪迈,或以细腻的笔触传递生活的温情,共同构成了剪纸艺术的“纸上乾坤”。
(二)雕塑与创意:立体造型中的文化表达
雕塑类作品在空间中展现出独特的张力。牛满都拉的《马到成功》以金属为材质,塑造出一匹昂首奔腾的骏马,肌肉的线条与鬃毛的飘逸感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既保留了蒙古马的剽悍,又融入了“马到成功”的吉祥寓意。张若男的《数字工艺造型研究》则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作品以3D打印技术还原了传统雕塑的造型美感,探讨了数字时代工艺传承的新可能。
崔贵兵的根雕《舞》则充分利用了树根的天然形态,创作者没有过多雕琢,而是顺着木材的纹理塑造出舞者的姿态,让自然的“天工”与人工的“巧思”完美融合。这些雕塑作品,或传统或创新,或写实或写意,展现了北疆工艺人对立体造型的多元探索。
(三)编织与掐丝:经纬之间的匠心独运
编织工艺在展览中呈现出丰富的材质与技法。王悦平的宝相莲花毯以羊毛为原料,采用传统编织技法制成,毯面的宝相花纹样层层叠叠,色彩浓郁而不失和谐,既保留了蒙古族编织的厚重感,又传递出吉祥安宁的寓意。斯琴托雅的“民族风耳饰”则小巧精致,以银丝与彩珠编织而成,民族纹样在方寸之间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传统工艺与现代配饰的巧妙结合。
掐丝珐琅作品则以绚烂的色彩引人注目。刘家铭的《鱼贯而出》以蓝色珐琅为底,金色掐丝勾勒出一群游动的鱼,鱼群的排列既有节奏感又不失灵动,仿佛下一秒就会从画面中游出;陈支花等人的《十二生肖》则将传统生肖形象与掐丝珐琅工艺结合,每个生肖都有独特的色彩与造型,整套作品既统一又各具特色,展现了团队创作的默契。
(四)陶艺与金属:泥土与火焰、坚硬与柔软的对话
陶艺作品在火与土的交融中展现出独特的质感。牛忠富的茶具《塞上磁韵》以当地陶土为原料,茶具的造型古朴厚重,釉色呈现出自然的窑变效果,仿佛带着塞上大地的粗犷与温润;包曙光的《童趣》则充满生活气息,作品塑造了几个嬉戏的孩童,夸张的表情与动态让人忍俊不禁,传递出纯真的快乐。
齐立文的《顶碗舞》《艺韵北疆之守望》则将蒙古族舞蹈融入陶艺创作,《顶碗舞》中舞者的裙摆被塑造成盛开的花朵形状,顶碗的姿态优雅而坚定;《艺韵北疆之守望》则以抽象的造型展现了对北疆文化的坚守。赵福的《我的草原我的家》则以系列茶具展现了草原生活的场景,壶身上的蒙古包、勒勒车等元素,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草原情怀。
金属工艺作品则展现了材质的坚硬与匠人的细腻。秦新强的镇纸以黄铜为材质,表面刻有草原纹样,既实用又具有装饰性;屈妍的《团豹》则以银为原料,塑造出一只蜷曲的豹子,线条流畅而富有力量感,展现了金属工艺的延展性与表现力。
(五)布艺、皮影与皮艺:柔软材质中的文化印记
布艺作品以柔软的材质传递出温暖的气息。王倩的《骏马》以棉布为原料,通过拼贴、刺绣等技法塑造出一匹奔腾的骏马,色彩明快而富有层次感,让布艺的“软”与骏马的“劲”形成有趣的对比。刘桂新的皮影则是光影艺术的代表,作品以驴皮为材质,雕刻出人物与场景,虽然没有在幕布上展示,但皮影本身的镂空花纹与色彩已经让人感受到了传统皮影戏的魅力。
皮艺作品则展现了皮革的坚韧与可塑性。徐荣的《门神》以牛皮为原料,通过雕刻与染色技法再现了传统门神的形象,线条粗犷有力,色彩浓烈鲜明,既保留了皮革的质感,又传递出驱邪纳福的寓意;韩乌日根代来的《北疆骏影》则以皮革塑造出骏马的剪影,创作者通过对皮革的切割与拼接,让马的动态在平面中展现出立体的张力。杭奈日斯嘎的手工皮包将蒙古族纹样与现代包袋造型结合,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兼具实用功能,成为乡村手工艺人“指尖经济”的生动例证。
(六)其他工艺:小众技艺中的独特魅力
展览中还有许多小众工艺作品同样令人惊艳。武靖的工艺衍纸《虎虎生威》以彩色纸条为原料,通过卷曲、粘贴等技法塑造出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纸条的纹理与色彩的渐变让作品充满层次感;姜丁瑞的葫芦压画《童跃新章》则在葫芦表面压制出孩童嬉戏的场景,葫芦的天然弧度与画面的动态感相得益彰,传递出活泼的氛围。
孙伟的立体层画《鱼游北疆》则是工艺与创意的结合,作品由多层卡纸叠加而成,每层都有不同的图案,从不同角度观看会呈现出“鱼在水中游”的立体效果;莜面画《富贵吉祥》则充满生活气息,创作者以莜面为原料,塑造出牡丹、孔雀等吉祥图案,让日常的食材变成了艺术品。
面塑作品则小巧精致,动物、龙、寿桃等造型栩栩如生,尤其是《前程似锦》,以面塑塑造出骏马、祥云等元素,色彩鲜艳而不失和谐,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小众工艺作品,虽然技法各异,却都展现了北疆工艺人对“匠心”的执着追求。
(七)乐器与绘画:声音与色彩中的文化传承
乐器类作品将工艺与音乐完美结合。图力古尔的“托布秀尔”是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琴身的雕刻与彩绘都出自手工,既保证了乐器的音质,又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娜仁满达拉的“彩绘皮面马头琴”则是蒙古族文化的代表,琴头的马头造型精致传神,琴身的皮面彩绘展现了草原的风光,让这件乐器成为“看得见的音乐”。
绘画类作品则在平面中展现出丰富的色彩与情感。关国胜的玻璃画《草原风情》则用透明玻璃的通透感,将蓝天白云、绿草骏马的色彩层次表现得淋漓尽致,阳光透过玻璃画面时,光影交错间宛如一幅流动的草原长卷。这些作品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呼应。特日格乐的版画《喜乐》以黑白两色为主,通过线条的疏密对比展现出草原人民的笑脸,简单的画面传递出纯粹的快乐;乌日吉嘎的“北疆系列”民间工艺画则以浓郁的色彩描绘了北疆的自然风光与民族生活,画面充满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
李胜利的泥塑《黄河人家》则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了黄河岸边百姓的生活场景,人物的表情、动作都充满细节,让人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厚重;丁朝华的《消失的年味》则带着一丝怀旧,作品再现了过去过年时的场景——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唤起了人们对传统年味的记忆。
三
从自然材质的本真到匠心打磨的精致,每种工艺都带着地域文化的烙印,每个技法都凝结着匠者的智慧。呼和浩特的民间工艺人以匠心书写传承新篇,以不懈的追求与创造勾勒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
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中,既有坚守传统技艺的老匠人,也有探索创新表达的年轻一代。他们或许语言不同、民族各异,却都在用手中的工具讲述北疆的故事。蒙古族的刺绣与汉族的剪纸在展厅中相邻而居,传统的陶艺与现代的数字工艺相互对话,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正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体现。
展览不仅是对民间工艺的展示,更是对工艺精神的传承。当年轻观众在张若男的数字工艺作品前驻足,当孩子们对着面塑动物发出惊叹,当外地游客被蒙古族服饰的精美所吸引,工艺的种子就在这些瞬间悄然传播。这种传播,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文化精神的共鸣——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创新的追求。
四
“焕彩北疆·工美华章”展览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场普通的艺术展。它是北疆文化的一次集中亮相,让人们看到了呼和浩特民间工艺的丰富性与生命力;它是民族团结的生动见证,各民族工艺人用作品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它是乡村振兴的助力者,让更多人看到了民间工艺背后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从时代价值来看,展览推动了民间工艺的“活态传承”。在数字化、快节奏的今天,这些需要耐心与专注的工艺,提醒着人们“慢下来”的价值——慢下来,才能听见传统的声音;慢下来,才能打磨出真正的精品。同时,展览也为工艺人提供了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促进了技艺的切磋与创新,让民间工艺在当代找到新的生长点。
从深远意义来看,展览是北疆文化自信的体现。这些作品不迎合、不盲从,而是扎根于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用最本真的工艺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自信,正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期待通过这样的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北疆的民间工艺,让这些带着温度的作品走出呼和浩特、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北疆的工艺之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走出展厅,阳光洒在呼和浩特的街道上,脑海中依然浮现着那些精美的作品,剪纸的镂空、陶艺的质感、金属的光泽、编织的纹理……它们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北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坚守、对未来的向往。这场展览,如同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民间工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让我们相信,在匠心的守护下,北疆的工美华章必将续写新的精彩。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