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纽扣电池,让保险公司赔了1.4亿人民币!为什么他们宁愿掏钱和解,也不把官司打到底?
![]()
2022年,美国一个6岁男孩误吞空调遥控器里的纽扣电池,导致胃肠道永久性损伤。他的家人随之起诉中国出口商,索赔高达1.2亿美元!
幸运的是,企业有买保险,苏黎世财险(中国)作为超赔层保险人被拉下场,双方打了两年,2024年双方达成4000万美元和解(约2.9亿人民币)。其中1.4亿人民币由苏黎世财险扛下,刷新国内产品责任险赔付纪录。并于上个月支付完毕。
![]()
为什么选择和解,三个字:不!敢!赌!
如果打到庭审,美国陪审团动不动就判惩罚性赔偿(Punitive Damages),尤其是“弱小受害者 vs 大公司”的诉讼里。
一边是6岁儿童 永久性伤害 父母的痛苦叙述,而这边被告一直冷冰冰的重复:
“我们公司的产品在设计、生产和出厂检测环节均严格遵循美国联邦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和UL认证等相关质量标准,且已通过第三方实验室的安全测试。事故的发生,完全是由于消费者未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警示信息正确使用,导致了意外。"
别忘了,陪审团看的是情绪,他们会被律师带着想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怎么样。
![]()
2025年,加州一陪审团判星巴克赔偿5000万美元(约合3.6亿人民币)给一位外卖司机,只因为一杯热饮的盖子没扣好,洒在司机腿上造成严重烫伤和毁容。
另外诉讼成本也太高了,美国律师费动辄上百万美元,还要支付专家证人、差旅、审计等费用,打几年下来,可能赢了官司赔了钱。
所以,提前和解就是企业在陪审团介入前按下“止损键”。
同时也说一下老美在法律补救的做法,美国2022年通过的Reese’s Law(Reese法案),专门针对纽扣电池:
1)要求产品防儿童开启;2)强制警示标签;3)包装必须防止6岁以下儿童接触。
![]()
这条法案的灵感,正是一个18个月女婴吞电池身亡的悲剧。
![]()
对中国制造商来说,如果不熟悉美国法律环境,还抱着“侥幸心理”,即便只是一颗纽扣电池,也可能变成吞掉公司市值的黑洞。
我们团队在跟进的一个类似案件:客户的产品配了两节锂电池,正常情况下,电池放在电池盒内100%安全。
但美国的一位消费者偏偏把电池取出来,随手放进裤袋里,结果两节电池的正负极接触,短路产生火花,点燃了他的化纤球裤,严重烧伤了大腿。
对方律师开口索赔200万美元,理由是产品使用说明和警示不足,未充分提醒用户电池拆卸后的风险。
由于客户当时并未购买产品责任险,这起官司几乎成了“生死劫”——如果真赔了200万,小企业只能关门清算。
所以我强列建议,出海企业必须要买产品责任险。保费并不贵,但在关键时刻,它就是救命稻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