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植物根系的发育版图中,侧根的生长是一场精准的“突围战”。 在模式植物拟南 芥 中, 从起源于中柱鞘细胞的侧根原基,到最终穿透内皮层、皮层和表皮的完整侧根,每一步都依赖于对周围环境信号的精准响应。 其中,内皮层的凯氏带——一道由木质素构成的坚韧屏障,既是保护根内部稳态的“防线”,也是侧根突破过程中最棘手的“关卡”。
近日,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李保海研究员 课题组 在New Phytologist发表了题为 Endodermal lignification coordinates with root calcium levels to govern lateral root emergence 的研究论文, 揭示了钙营养与凯氏带如何通过调控内皮层木质化,共同决定侧根能否成功 “突围”内皮层,为理解植物根系适应营养环境的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
低钙困境 :侧根 原基 困在内皮层
钙对植物新生组织和器官的发育至关重要,缺钙会导致地上部幼叶卷曲、花芽败育,地下部则表现为根尖坏死、侧根形成受阻。在拟南 芥 中, 侧根原基突破皮层和表皮时,可通过诱导细胞壁重塑酶软化细胞实现“分离突围”,但面对内皮层的凯氏带 ( 木质素结构无法被 植物 酶解 ) 却束手无策,只能通过挤压细胞形变并使凯氏带局部断裂才能穿越。
作者 观察到一个现象: 除了 sgn4/rbohf 外 ,多种 凯氏带功能缺陷突变体在低钙环境下 侧根生长 显著 受抑制 。分析发现,同时 存在 “补偿性木质化”(凯氏带破损后 , 内皮层细胞额外沉积木质素 来弥补屏障功能的缺陷 ) 和 增强木栓质沉积的凯氏带缺陷 突变体 , 其侧根生长对 低钙 条件 超 敏感 (图1)。 不同养分缺乏 实验显示,低镁、低钾处理并未使 这些 凯氏带缺陷突变体表现出类似的侧根 形成 敏感表型, 表 明这一现象是钙特异性的。
作者 通过 Fluorol Yellow 088染色 和 透射电镜 观察 发现 , 这些突变中木栓质沉积增强是组成型的,不受 低钙 处理 诱导;而 通过 Basic Fuchsin 染色 和 木质素 自发荧光 发现 , 低钙 可以诱导 凯氏带缺陷突变体的 覆盖 侧根原基 的 内皮层木质化程度异常升高。
![]()
图1. 多种凯氏带功能缺陷突变体的侧根生长表现出低钙超敏感性
从现象到机制:追踪“木质壁垒”的调控 机制
为 验证“ 低钙诱导的内皮层 过度木质化是否 成为 侧根 原基突破内皮层的壁垒 ” , 作者 进行了外源施用胡椒酸(一种木质素合成抑制剂)的实验 。 结果显示, 在 低钙条件下, 10 μM 胡椒酸处理能显著减少 凯氏带缺陷突变体 内皮层的木质素沉积 ,并且 侧根也能恢复生长。 通过对木质化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验证, 作者 锁定了一个受体激酶——SGN3 ( 能感知 凯氏带 屏障破损并启动补偿性木质化 ) 。 通过 对 pSGN 3 : SGN3-GFP 报告基因的观察 发现,SGN3 蛋白 在 覆盖 侧根原基 的 内皮层 中特异性 高 表达 , 且 低钙条件下 表达 进一步增强,在凯氏带缺陷突变体中 尤为 显著。因此, 作者 推测SGN 3 很可能 参与调控 覆盖 侧根原基 的 内皮层 木质化 。 随后,作者 在凯氏带缺陷突变体背景中敲除 SGN3 ,显著 降低 了 内皮层 木质化程度 ,即使在低钙 条件下 ,凯氏带缺陷突变体的侧根 仍能 恢复生长 (图 2 ) 。 这 些 结果证明, 低钙诱导的 内皮层过度木质化 受SGN 3 的调控,并且 是 凯氏带缺陷突变体的 侧根突破 内皮层 受阻的 主要 原因。
![]()
图2. SGN3调控侧根原基覆盖的内皮层细胞过度木质化,阻碍了凯氏带缺陷突变体的侧根形成
凯氏带 局部调控 侧根发育的新功能
侧根原基 突破过程受到地上部生长状态影响, 很大程度上依赖 于 地上部合成的生长素 与 碳水化合物。 然而, 出乎意料的是, 敲除 SGN3 后,尽管侧根生长得以恢复, 但是 地上部的钙含量 及其 生长状态 却 并未改善 (图3)。 这一结果表明,凯氏带对侧根突破内皮层的调控并非依赖 于地上部钙水平及其生长 状态。 这 也 明显不同于 对凯氏带功能的 传统 的认识 , 即 凯氏带通过调控 根部养分的转运效率 调控 地上部养分稳态 ,从而系统性影响植物的 生长状态 与环境适应性 。 因此,该研究揭示凯氏带除了作为“质外体运输屏障”的经典功能外,还具备“局部调控侧根发育”的新功能。
这一发现突破了对凯氏带功能的经典认知,揭示凯氏带不仅是质外体运输的屏障,也是调控根系发育的“信号灯”。在低钙胁迫下,通过SGN3介导的木质化响应调控侧根原基突破内皮层的过程,这一机制为理解植物如何协调营养状态与根系发育提供了新框架。
![]()
图3 低钙条件下凯氏带调控侧根原基突破内皮层的模式图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生 赖雨秋 为论文第一作者, 李保海 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冯志航助理研究员、林咸永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施卫明研究员和美国Salk生物研究所Wolfgang Busch教授为共同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nph.7027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