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桥梁美学
书 号:ISBN 978-7-114-19785-7
作 者:魏 洋 董峰辉 丁明珉
郑开启 张依睿 刘 嵩
定 价:80.00元
出版日期:2025年3月
配套资源:课件等
图书简介
桥梁,作为城市血脉中跃动的音符,以其独特的姿态诉说着新时代人们对美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实现从“通行之桥”到“心灵之桥”的华丽转身。桥梁不再是满足于单一通行功能的钢筋水泥结构,桥梁景观设计也不能仅是简单的装饰与点缀。一座“美”桥应当能够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承者、自然风光的融合者、艺术灵感的激发者。
为了顺应新时代桥梁建造的美学需求,培养与时俱进的景观桥梁建设人才,南京林业大学魏洋教授等在近二十年教学与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汇集大量相关著作与资料,精心编著了《桥梁美学》一书,创新结构框架,反复修改上百次直至定稿,力求能够一定程度地反映我国景观桥梁的最新进展。
本书在阐述桥梁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桥梁科学之道、桥梁艺术之感和桥梁人文之风三个方面对桥梁美学进行系统论述,主要内容包括桥梁美学的哲学基础、桥梁美学形式表现、桥梁美学意象表达、景观桥梁结构形态、景观桥梁构件造型、梁式形态景观桥、拱式形态景观桥、斜拉形态景观桥、悬索形态景观桥、桥梁景观小品等。 本书中还有大量与桥梁美学相关的案例赏析,通过工程实例佐证了桥梁美学之道。
本书可作为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含继续教育学生)教材,也可作为职业教育桥梁相关专业教材,同时还可供从事桥梁施工、设计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魏洋
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二级),现任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全国农林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科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公路分会常务委员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特聘教授、2024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国家林草科技团队、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团队负责人。主持获批江苏省公路智能检测与低碳养护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校桥梁智能建造与安全运维重点实验室。第一/通讯发表SCI论文160余篇,授权发明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连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第一主编江苏省规划(重点)教材3部,主持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
董峰辉
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景观桥梁设计、桥梁检测与加固、大跨径桥梁施工等教学与科研工作。核心建设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江苏省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主编江苏省规划(重点)教材3部。荣获全国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江苏省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10余项。发表SSCI期刊教改论文2篇、SCI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
丁明珉
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桥梁钢结构、桥梁施工技术、预应力钢结构等教学与科研工作。入选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江苏省技术能手、五一创新能手和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等,核心建设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江苏省一流课程,主编江苏省规划(重点)教材3部。获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
郑开启
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桥梁工程、桥梁检测与加固、高性能预制装配式结构等教学与科研工作。入选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等,主持及核心建设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江苏省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在线开放课程,主编江苏省规划(重点)教材3部。获江苏省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桥梁工程横向科技服务项目等10余项。
张依睿
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师。从事桥梁工程、桥梁检测与加固、桥梁抗震和新型海工结构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中国公路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
刘嵩
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师。从事新型结构与材料、道路与桥梁景观设计等教学与科研工作。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江苏省科技副总等,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主要内容及目录
针对桥梁景观设计需求,本书在阐述桥梁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桥梁科学之道、桥梁艺术之感和桥梁人文之风三个方面对桥梁美学进行系统论述。桥梁景观的科学之道主要体现在结构受力的安全方面,桥梁景观的艺术之感主要体现在结构造型的美观方面,桥梁景观的人文之风主要体现在景观造型的意象方面,一座精品桥梁应当是功能、造型和受力的统一,即科学性、艺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桥梁美学的哲学基础、桥梁美学形式表现、桥梁美学意象表达、景观桥梁结构形态、景观桥梁构件造型、梁式形态景观桥、拱式形态景观桥、斜拉形态景观桥、悬索形态景观桥、桥梁景观小品等。
▲ 目录
亮点解读
01
三位一体,构建桥梁
力、形、意统一设计理念
围绕桥梁景观设计,在阐述桥梁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桥梁科学之道、桥梁艺术之感和桥梁人文之风三个方面对桥梁美学进行系统论述。桥梁景观的科学之道主要体现在结构受力的安全方面,桥梁景观的艺术之感主要体现在结构造型的美观方面,桥梁景观的人文之风主要体现在景观造型的意象方面,一座精品桥梁应当是功能、造型和受力的统一,科学性、艺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力-形-意”三位一体,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景观桥梁美学理论。
▲ “力-形-意”三位一体的典型桥梁(图5-20)
02
科、艺、文交融,阐释桥梁之美
本书架构着重体现桥梁景观设计创作过程中科学、艺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在桥梁结构形态的探索上,试图从桥梁“结构受力”与“结构造型”的综合考虑出发,精心构建“力形结合”的认识论基础,旨在让不同背景的人群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形成对桥梁景观的全面认知;在桥梁艺术属性的剖析中,展示桥梁结构在满足跨越通行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桥梁景观造型体现其空间外形美感;而在桥梁人文属性的挖掘上,深刻探寻我国传统文化中桥梁所蕴含的精神价值,通过诗歌的吟咏、故事的传颂、桥名的寓意、格言的启迪,充分彰显我国在桥梁建造领域的文化自信与深厚底蕴。
▲ 南京长江大桥工农兵学商雕塑(图6-19)
03
力形结合,推演桥梁结构形态
桥梁景观注重外形,桥梁结构注重受力,将形与力结合,便是桥梁结构形态的体现。力形结合原理是景观桥梁结构形态设计的核心理论基础。通过应用力形结合的基本原理,旨在寻求景观桥梁的结构造型和受力机理的统一。桥梁结构体系大体分为四种类型:梁式桥、拱式桥、斜拉桥和悬索桥。相应地,桥梁结构形态也可划分为四种基本元模型:梁式形态、拱式形态、斜拉形态和悬索形态。从结构形态的基本元模型出发,通过“遗传”和“变异”演化出四种基本桥梁结构类型。每一种类型通过构件或体系的数量组合,进一步派生出景观桥梁结构。
▲ 拱式形态景观桥梁类型(图5-8~图5-11)
04
以桥为媒,坚定文化自信
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桥梁文化线索,收集近7000首桥梁诗歌、3000余个桥梁故事、几百个桥梁工匠等信息,从中精选出百首朗朗上口的桥梁诗歌、百个耳熟能详的桥梁故事、50名代表性的桥梁工匠等,让读者深入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桥梁足迹,在与桥文化同频共振的同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的景观桥梁建设过程中不断汲取养分,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桥梁美学理论体系。
▲ 桥梁诗歌(附录二)
05
图文精修,打造立体资源
注重专业知识与具体实践应用相结合,配以生动详细的景观桥梁实例,包括大量景观桥梁现场图片,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为方便老师教学授课,设计了忠于教材的高质量配套课件,课件经过精心制作、反复修改,突出景观桥梁内涵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收集整理了上千幅景观桥梁实例形成案例库,反映我国桥梁工程建设的最新进展,并同步将上线数字教材,尽可能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 平面外主拱造型(图8-4)
配套课件示例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照片
购书方式
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
联系人:李天颖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13552183635
稿件投递
联系人:王硕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13910070564
联系人:黎伯阳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010-64282959-503
联系人:穆玉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18910480043
《桥梁》云课堂
桥梁人24小时 移动资源库
联系人:曹 烁 17508419606
郭海龙 13051886728
联系邮箱:875543005@qq.com
《桥梁》云课堂课程
桥梁公开课微信公众号
喜欢请转发吧!
点个喜欢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