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山雨未歇。重载的卡车从集散点缓缓驶出,车身上悬挂的红色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富德生命人寿驰援榕江”,字字沉甸,载着的不止是夏凉被、救援物资,更是一段未曾中断的情感延续,一份金融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深切回应。
当灾难再度降临,我们看到的不是冷漠旁观,而是行动的温度。贵州多地遭遇罕见洪涝袭击,山河骤变,民生告急。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考验,富德生命人寿再次走在了行动前列,以“守护”的名义,以“担当”的姿态,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抗洪战役中。
不是第一次出发,但每次都全力以赴
7月初,贵州榕江、从江、丹寨等地暴雨成灾,交通受阻、通讯中断,受灾群众生活陷入极度困境。得知灾情后,富德生命人寿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紧密对接,在最短时间内筹措出13800条夏凉被,总价值50万元。这批物资不是仓促拼凑的应付之举,而是深入调研灾区需求后的精准配置——温度可调、易于搬运、适应潮湿气候,为受灾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7月1日晚,首批救援物资从集结点装车出发,夜行千里,奔赴灾区。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物资输送,更是一份承诺的履行,是一家公司将“我们记得”的温情写进现实的姿态。未来几日,这些载着温暖的物资,将陆续送达贵州各地受灾最重的区域,第一时间交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榕江的记忆,并没有随时间淡去
这不是富德生命人寿第一次“走进榕江”,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2024年5月,在榕江县栽麻镇加利小学,富德生命人寿与中国儿基会共同启动“小海豚计划”,为孩子们送上总保额近1000万元的意外险与成套生活物资。从床上用品到助学金,从温暖包到图书馆,那一次“相遇”,并不止于捐赠本身,更建立了一道持续回响的情感纽带。
过去两年,富德生命人寿持续与中国儿基会合作,累计捐赠善款600万元,发放“小海豚温暖包”超万件,兴建图书角、助学春蕾女童……公益的触角伸进了无数孩子的日常,而这一次对洪灾的响应,正是这种长线公益逻辑的一种自然延展——我们来过,所以不会遗忘;我们承诺过,所以必须再出发。
公益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种企业哲学
在喧嚣的商业世界里,公益似乎总是被当成“附属品”。但在富德生命人寿的理念中,公益是品牌肌理的一部分,是刻在企业DNA里的温度记忆。它不是“营销的道具”,而是一种战略自觉,是对“金融向善”的真实演绎。
当其他企业还在犹豫“是否介入”时,富德已经调度物流;当部分组织还在等待政策明朗时,他们的物资已经抵达现场。这种高效与坚定,来自于系统的响应机制,也来自于企业内心早已确立的价值排序。
可以说,富德生命人寿不是在做一次公益事件,而是在织一张持续不断的“善意之网”。它不炫耀、不喧哗,却始终存在。
一次捐赠,点亮的不只是灯光,更是希望
洪水过后,泥泞不止,但希望从未熄灭。在灾区孩子的睡梦中,那条新的夏凉被也许就是他们对抗风雨的第一道防线。而在每一位受助家庭的记忆里,这个并不谋面的保险公司,也许成了“风雨来临时第一个站出来的人”。
中国儿基会也公开表示,将严格执行分发标准,确保所有物资及时、足额、安全地送到每一位需要它的人手中。这不仅仅是对企业爱心的负责,更是对公益精神的呵护。
守护,不止一地;温暖,不止一刻
富德生命人寿的公益路线图,从不局限于某个省市、某个项目,而是不断向全国铺展。它们在贵州援建,也在内蒙古助学,在广西推动儿童保险普惠化,在甘肃点亮乡村女童的读书梦。
这一份“久久为功”的坚持,不但构建了品牌的长期信任,更逐步塑造了一种值得依赖的行业风格:保险,不仅仅是产品销售,更是风险抵御的社会机制,是灾难来临时的一只“看得见的手”。
灾难可以带走一座桥、一栋房,但带不走爱的延续。富德生命人寿用一场又一场的公益行动,在不断回答一个问题——“企业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他们的答案是——守护。他们守护的,不只是客户的明天,还有这个社会在最艰难时刻,依然值得相信的今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