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路一社区开展牡丹文化压花体验活动
七月的风裹着夏的热意,却掩不住青岛路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的淡淡花香。2025年7 月 8日上午,30 余名暑期班儿童围坐成圈,在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实践团党员志愿者和洛阳当地大学生的共同引领下,以一场 “牡丹文化 + 压花手作” 的双重体验,让传统美学在童真视角里悄然生长。
千年芳华入墨香
实践团成员付雷蕾以诗为引,徐徐展开牡丹的千年史诗,以“牡丹与洛阳”文化课堂拉开序幕。从《诗经》中“赠之以芍药”的典故切入,讲述牡丹从药用植物到“国色天香”的文化跃迁;以隋唐为轴,梳理牡丹文化脉络:从隋炀帝西苑种牡丹的轶事,到武则天“贬花”传说催生的“焦骨牡丹”传奇;从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千古绝唱,到洛阳种质资源库珍藏的1414个牡丹品种。
![]()
实践团成员付雷蕾讲牡丹文化
智趣竞答启文脉
现场特设“牡丹知识竞答”,由实践团成员石添宇主持。"洛阳牡丹花会始于哪个朝代?"随着实践团成员抛出问题,孩子们争相举手:"隋唐时期!""周朝就有记载!"现场气氛瞬间沸腾。据《中国牡丹文化史》记载,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于隋代,至唐代已形成官方花会。答对问题的孩子获赠牡丹纹书签与帆布包。书签以洒金宣纸印制牡丹文化诗词诗句,帆布包上的牡丹纹由实践团成员自主绘制。一名男孩紧握书签感叹:“原来课本里的牡丹,藏着这么多故事!”
![]()
实践团成员石添宇在分发帆布袋
指尖造境蕴乾坤
压花环节,实践团付雷蕾手持干花讲解步骤,揭秘非遗叠染技法:“北宋院体画中的牡丹层叠法,今朝化作压花新韵。” 这门曾藏于匠人案头的技艺,如今在孩子们专注的目光中揭开面纱。在志愿者协助下,居民与孩子们依己审美动手创作,将对牡丹的理解凝于指尖。成品速成后,众人持作合影,镜头定格下非遗传承的鲜活瞬间 —— 老辈人的记忆与孩童的创意在此交融,正是牡丹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体现。
![]()
实践团成员付雷蕾讲压花
![]()
实践团成员冯晓晓协助压花
古今对话续文魂
活动尾声,实践团成员开展了非遗简笔画绘制活动。孩子们以稚嫩笔触展现非凡想象力。一张素笺上,青花瓷纹样与卡通云朵交织;另一幅画作中,唐代仕女手持的团扇化作彩虹,扇面点缀着实践团讲解的“非遗密码”——牡丹纹样。实践团特别设计的“非遗元素卡”成为创作灵感源泉,孩子们将博物馆文物等传统非遗标志融入简笔画,赋予文物灵动生命力,用画笔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聆听着文化长河中属于洛阳非遗的跳动脉搏。活动让非遗文化从抽象概念转化为了可触可感的艺术表达,让抽象的文化转变成每个人都可感知到、并切身体会的事物。看到孩子们将现代色彩与传统构图结合的作品,小江同学的妈妈欣慰并憧憬地说:“传统需要创新表达,这些画作让我看到洛阳当地非遗文化的未来。”
![]()
小朋友正在绘制仕女简笔画
结语
这场文化雅集,以非遗为经,科技为纬,织就牡丹新图景。当压花书签载着童真驶向未来,当牡丹瓷纹样跃上国际航班,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明血脉。青岛路社区以诗意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唯有扎根当代土壤,方能绽放"唯有牡丹真国色"的时代芳华。
文字|付雷蕾
摄影|柯心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