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129元‘智能助听器’让母亲听力恶化30%”的新闻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低价助听器市场乱象的强烈关注。调查发现,市面上至少15款标榜“智能降噪”的廉价助听器,实为无医疗器械资质的劣质扩音器,甚至存在“一证多用”的荒唐现象——四款不同品牌的“601耳背式助听器”竟共用同一注册号,价格却从98元到304元不等。
专业检测显示,健康人听力范围约为20Hz~20kHz,优质助听器频响需覆盖50Hz~8000Hz以还原言语高频(如“s”“sh”等辅音),而劣质产品频响多局限在200Hz~4000Hz,导致高频听力补偿不足。行业专家警告:“长期使用此类产品,老人听觉中枢对高频信号的识别能力会退化,听力衰退速度可能加快。”
更严峻的是降噪性能缺陷。优质助听器降噪率普遍超60%(高端机型达85%),而低价产品不足30%。美国听力学学会(AAA)研究指出,无降噪功能的助听器会迫使老人持续调高音量,内耳毛细胞因过度疲劳加速损伤,听力下降速度可达正常情况的2-3倍。“这些产品就像‘声音搅拌机’,把噪音和语音一起放大灌进耳朵。”
调查发现,部分南方代工厂凭借一张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为数十个电商品牌贴牌生产“孪生”助听器。这些产品外观雷同、性能低劣,售价却相差数倍。监管漏洞使乱象丛生:关键指标检测缺失,违法成本极低——商家因虚假宣传被罚5万元,但其暴利可达300万元。
讽刺的是,尽管质量问题频发,百元助听器退货率却不足5%。老人往往忍耐不适,等发现听力严重受损时已无法挽回。此外,电商平台上充斥未经专业培训的“验配师”,进一步加剧风险。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小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