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东极岛》尚未上映,争议已如潮水般涌来。有人斥其“煽动民族情绪”,有人赞其“还原历史真相”,甚至有传言称日本方面试图施压抵制。抛开这些喧嚣,真正值得深思的是:一部电影,何以能触动如此多人的神经?答案,或许藏在1942年那片被鲜血浸染的海域里。
1942年9月,日本货轮载着1816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启程。这些战俘中,有刚从新加坡投降的士兵,有被俘的香港警察,还有少数印度人。按照《日内瓦公约》,战俘船必须悬挂明显标识,但日军撕掉了所有标志——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这些人活着抵达日本。
![]()
三天后,美军潜艇“鲈鱼号”发现这艘船。没有标识、航线可疑、船上全是男性,在战争的逻辑里,这几乎等同于“日军运输船”。日本人杀烧抢虐,无恶不作。日军漏算了一件事:东极岛的渔民。
东极岛,浙江舟山群岛最东端的几个小岛,当时住着两千多渔民。他们靠打鱼为生,一辈子没见过大世面,更没听说过《日内瓦公约》。可当他们看到海面上漂浮的尸体、听到求救的哭喊时,第一反应是:“得救人。”
![]()
200多位渔民驾着20多条小木船,顶着台风天的巨浪,冲向沉船区。没有救生设备,就用渔网捞人;没有医疗物资,就用白酒消毒;没有食物,就把自己的干粮分给战俘。他们甚至不知道这些人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只知道“都是人,不能见死不救”。
这场救援持续了三天三夜,最终384名战俘被救上岸。这段历史,为何被埋没近80年?少有电影敢触碰这个题材——直到《东极岛》。
![]()
电影的争议,本质是“历史认知”的碰撞。有人批评其“将日军塑造成纯粹的恶”,但历史资料显示,日军在事件中的行为,包括钉死舱门、开枪扫射、封锁消息等,均有确凿证据支持。
有人担心“日本抵制”,但日本右翼抵制任何揭露其罪行的作品,这并非新闻。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我们是否在“自我审查”?是否因“怕惹麻烦”而放弃讲述真相?是否因“怕被说狭隘”而淡化历史的伤痛?
![]()
历史不是用来“原谅”的,而是用来“铭记”的。我们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告诉下一代:当邪恶来临时,有人选择低头,有人选择反抗;当利益与良知冲突时,有人选择自保,有人选择牺牲。
电影《东极岛》定档8月8日,距离日本投降纪念日还有7天。这7天,或许是一种提醒。我们无需在电影院里痛哭流涕,也无需散场后高呼口号,只需安静地看完这场电影,然后问自己:如果我是那些渔民,会划船去救人吗?如果我是那些战俘,会记住这些中国人的脸吗?如果我是今天的日本人,会承认这段历史吗?
![]()
答案或许并不重要,思考本身才是意义。因为历史从不是“过去的事”——它藏在每一个选择里,藏在每一次沉默里,藏在每一部敢说真话的电影里。
8月8日,去电影院。不是为了支持某部电影,而是为了支持“真相不该被埋没”的信念。毕竟,那些在1942年划船救人的渔民,那些在2024年拍这部电影的人,他们都在问同一个问题:
“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民族?”
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现阶段推出东极岛,也是在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态度,中国落魄的时候不会放弃同盟,现在今后更不会,那些耍小心思的,想好再站队!中国人永远是最有义气的!
支持电影《东极岛》上映,彰显中国大国形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