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牧心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第九章
中庸之道是孔子一生倾力持守和传播的至高理念,被孔子赋予了“其至矣乎”的崇高地位。然而,对于中庸之道在具体生活中的实践,却令孔子感到悲观。在他看来,天下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好的,官爵俸禄是可以放弃的,锋利的刀刃也可以踩过去,中庸之道却不是能够轻易做到的。
朱子曰:“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皆倚于一偏,故资之近而力能勉者,皆足以能之。至于中庸,虽若易能,然非义精仁熟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之所以鲜能也。”(《四书章句集注》P939-940)意思是说,治国、辞爵、蹈刃乃关乎知(智)、仁、勇,是天下最难办到的三件事,但都偏于一边,只要把握技巧并努力去做就能做到。中庸则相反,看似容易,但若非精通其义(中庸的真正含义)、熟守仁德(即:具备仁者品质),便无法做到。这也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原因。
朱子的此番言论既道出了践行中庸之难,却也指明了达成之途——“义精仁熟”。也就是说中庸之道虽难,但却并非“不可能也”。它之所以难以践行,原因在于人们没有精通其义,没有与之匹配的德行。只要人们能够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义精),并且具备仁者品质(仁熟),那么中庸之道便是人们可以自然流露的生命本真,易如反掌。朱子将是否“义精仁熟”作为能否践行中庸的关键所在,解决了“中庸不可能也”的窘境。
如此看来,只要找对方向,中庸之道并非不可能也。看似难以持守,实则就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应该是人生命的自然流露,无需我们上九天去寻、下五洋去找。之所以很多人难以践行,乃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它的精义(义精),没有与之相称的高尚生命(仁熟)。“义精”就是不拘泥于字句,而精于内涵。“仁熟”则可以用《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来概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