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吗?有位女将军火化后的骨灰里藏着好几枚钢钉,不是打仗留下的,竟是打排球拼出来的——这说的就是陈招娣,那个跟郎平当过队友,后来穿上少将军服的女排运动员。别人的军功章挂在胸前,她的“勋章”却埋在骨头里。
陈招娣从小透着股“野劲儿”。上世纪50年代中期,她在杭州的老巷子里长大,别家丫头还在玩跳房子,她已经能光着脚丫子,“噌噌”蹿上两米多高的院墙。那会儿她最痴迷跳高,放学书包一扔就往操场跑,助跑时辫子甩得像小鞭子,身子一弓、一挺,就能像只小燕子似的掠过横杆。
15岁那年,浙江女排来选苗子,教练蹲在操场边看了半小时,猛地一拍大腿:“就这丫头!眼神里有股狠劲儿”就这么着,她攥着个磨掉皮的排球进了训练馆,谁能想到,这一攥就攥出了一辈子的牵绊。
进了球队的陈招娣,简直把训练馆当成了第二个家。别人练到日头落山就喊累,她总揣着俩白面馒头,啃两口就接着跟球较劲,排球被她扣得“砰砰”响,像是要把地面砸出坑来。
18岁那年,她参军入伍,成了八一女排的兵,军装一穿,那股拼劲儿更足了。有回练鱼跃救球,她“咚”地摔倒在地,胳膊传来“咔哒”一声脆响,愣是咬着牙爬起来,捂着胳膊继续跑,直到脸色白得像纸,才被教练硬拽去医院——胳膊骨裂了。我琢磨着,这哪是练球啊?这是把自己当成了上膛的子弹,不击中目标绝不松劲儿。
后来进了国家队,遇上“魔鬼教练”袁伟民,陈招娣的“倔脾气”更是出了名。袁伟民训练严得邪乎,一个扣球动作不对,能让全队重复练上百遍,汗水能在地上积出小水洼。
有回陈招娣觉得教练的要求不符合发力规律,当场就红了脸:“这么练不对!会伤着队友的!”袁伟民眼睛一瞪:“赛场敌人会跟你讲规律?”她梗着脖子还想争辩,可转头看见队友们都在埋头苦练,自己抓起球就往场上冲,练到最后腿像灌了铅,趴在地上直喘气,嘴里却还嘟囔着“再来一次”。这种“认理不认怂”的劲儿,其实正是女排精神的根——不是蛮干,是知道为啥而拼,拼得明明白白。
最让人揪心又佩服的,是她带伤打比赛那回。左臂骨折刚用绷带固定好,赶上关键场次,她瞒着教练就上了场。对方一记重扣过来,她明明可以让队友去接,却像只受伤的猎豹猛地扑过去,用没受伤的右臂把球垫起来,落地时疼得额头直冒冷汗,却冲着队友咧嘴笑:“没事,接着来!”那场球赢了,她被队友架下场时,绷带都被血浸透了,红得刺眼。
后来有人问她:“命都快拼没了,值吗?”她抹了把汗:“球不落地就不算输,人也一样,只要还能站着,就不能认怂。”你听听,这话说得,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有分量。
退役后她当教练、做领队,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年轻队员。哪个运动员怕苦想退缩,她就挽起袖子露出胳膊上的疤痕:“你看,疼过才知道有多金贵。”2006年她穿上少将军衔的制服,肩章闪着光,可她总说:“这军衔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所有拼过的女排姑娘的。”
可谁也没想到,常年的伤痛早早拖垮了她的身体。2013年她走的时候才58岁,火化后,家人在骨灰里发现了那几枚钢钉,锈迹斑斑,却像星星一样闪着光。这哪是钢钉啊?这是她用一辈子写就的故事——关于坚持,关于热爱,关于一群运动员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倔强。
结束语
说到底,女排精神从来不是一句空口号,是一个个“陈招娣们”摔断骨头还想再扣一个球的狠劲儿,是明知会疼还敢往前冲的勇气。那些藏在骨灰里的钢钉,其实在告诉我们:真正的荣耀,不在奖杯上,而在心里那股“不服输”的火苗里。只要这火苗不灭,就永远有人敢迎着困难往上冲,这大概就是陈招娣留给我们最金贵的东西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