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的表现和传达方式上,多少有点南辕北辙。但从结果上看,却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现代文化的特点就是善于重塑,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特点却是擅长融合。
前者靠输出价值观扩张它的疆界,而后者则是靠自我消化,抵抗 内外部的各种冲击。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 以美国文化为首的西方文化,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热烈明亮,极具侵略性,所有进入它的元素,别管你是来自欧洲、亚洲、非洲,最后都会被这团火焰包围融化重新铸造,变成美西式的音乐电影价值观,甚至是理想本身,它能把英雄变成了一种信仰,把自由烧成了一种人格模板的火山喷发,在当代世界上的年轻人,谁不愿意看喷发的岩浆呢。
![]()
美西方文化从远处看没问题,这世界上很多人都在看,很多人在模仿,有的人敬仰,当然也有的人窒息。
而东方文化,尤其是咱中华文化,它就像水,水是无形的,它不拒绝任何进入它的异质成分,因为只要时间线被拉长,他都能把这些外来的异质慢慢的稀释溶解了。百炼钢变成绕指柔,这棱角被磨平。它更像一锅真正的老汤,每一代人都会在 这锅老汤里边儿加一点料,添一把火,而中华文明最基础的底料,却从来没变过,其他的就交给时间,交给道法自然,交给和而不同,交给厚德载物,慢慢的就融合在一起了。
![]()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那套文化输出的方略——它根本不是什么“无心插柳”,分明是“步步为营”。
你看那美剧《成长的烦恼》,八十年代国人看的时候,谁琢磨过“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这词儿?就觉得那家人吵吵闹闹挺真实,爸会跟孩子平等聊天,妈也有自己的想法,回头再看自家,哎,好像有点不一样。这就是它厉害的地方:不说教,就给你看“日子”,日子里藏着的价值观,像空气似的,吸着吸着就进了肺里
再看那美国动画片,从三岁娃追的小黄人,到咱成年人偷偷刷的《瑞克和莫蒂》,它是真能铺摊子。幼儿看个热闹,里面藏着“勇敢做自己”;少年看《寻梦环游记》,记住了“家庭至上”——可这“家庭”的模样,是美式的祖孙关系、兄妹相处;成人看《辛普森一家》,笑它讽刺社会,可笑完了,不知不觉就接受了它对“民主”“自由”的吐槽方式。它不是给你灌鸡汤,是给你搭了个梯子,让你顺着它的视角看世界。
美国电影更不用说,《黑鹰坠落》明明是场败仗,愣拍成了“英雄悲歌”;《拯救大兵瑞恩》打着反战旗号,骨子里是“美式人道主义”的自我感动。它甚至不避讳自己的烂事儿——种族歧视、政治腐败,可最后总有个“个人英雄”站出来,潜台词是:你看,咱有问题,但咱能改,这就是咱的底色。这种“先自黑再立碑”的套路,比直接喊“美国最棒”管用一百倍。
回头看咱自己,这些年也不是没往外送文化。李小龙的功夫、成龙的喜剧、《流浪地球》的科幻,最近大火的《哪吒2》,还有那遍地开花的中餐馆——但总像撒芝麻,不成串儿。
![]()
人家是“工业流水线”,咱更像“手工作坊”。
你看迪士尼,一个公主IP能衍生出电影、乐园、玩具、衣服,从孩子钱包挖到家长钱包;咱的孙悟空,多少年了,还是那副“斗战胜佛”的模样,新故事没接上,年轻人慢慢就觉得“老了”。
这事儿的根儿在哪?我觉得是“叙事逻辑”的差异。美国文化像个大喇叭,嗓门亮,调子统一:“我的标准就是标准”。它先给你定义“什么是好故事”——得有冲突,得有个人英雄,得有明确的“正确答案”。然后用奥斯卡、格莱美这些尺子量全世界的文化,你符合了,就给你贴个“优秀”标签,久而久之,咱自己都忍不住拿这尺子量自己:“咱的电影怎么拿不了奥斯卡?”“咱的音乐怎么没进Billboard?”
其实中华文化不是这样的。咱那中华文化是口老汤,熬了几千年,啥料都能往里加。胡人乐器来了,变成琵琶;佛教来了,开出禅宗;甚至鸦片战争后那堆新东西,最后也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的智慧是“和而不同”,可这智慧,在文化输出上反而成了“软肋”——咱总想着“别冒犯别人”,结果把自己的棱角磨没了,故事讲得温吞水,年轻人不爱听,外国人更抓不住重点。
那咱该咋整?我觉得得学美国的“工业化”,但不能丢了咱的“水性”。
先说给年轻人听的故事。现在的孩子,谁耐烦看“高大全”的英雄?他们爱《哪吒》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混不吝,爱《山海情》里马得福那种“土掉渣但真干事”的实在。
这些故事里才有咱的根:家国不是口号,是“为了村里能浇上水,豁出去跑断腿”;孝顺不是跪舔,是“你闯祸了,我给你兜底,但也得让你知道错”。把这些藏在“日子”里,像《成长的烦恼》那样,让他们觉得“这就是咱身边的事儿”,比喊“要爱国”管用。
再说往外送想让外国人看的故事。别总想着“展现五千年文明”,你就先展现“今天的中国人在想啥”。非洲兄弟可能不懂“仁义礼智信”,但他们看得懂《山海情》里“穷地方怎么变富”;欧美年轻人未必理解“孝道”,但他们会被《人世间》里“一家人吵吵闹闹还互相扛着”打动。
![]()
咱的文化输出,得从“展示文物”变成“展示生活”——生活里的坚韧、包容、烟火气,才是最有穿透力的。
还有那套“标准”。美国用奥斯卡、格莱美定调子,咱不用跟它对着干,但得有自己的“秤”。比如咱的网剧、短视频,在东南亚火得很,年轻人追着看咱的“校园剧”“职场剧”,这就是咱的“新阵地”。
别总惦记着“人家认不认”,先让“同频的人”认,慢慢就会有更多人想知道:“中国人为啥这么活?”
说到底,文化输出不是“推销”,是“分享”。
美国那套“火焰式”的输出,看着热闹,烧过了就只剩灰烬;咱这“水性”的文化,看着柔,慢慢浸润,反而能留下痕迹。就像老北京的胡同,外国人来了,先看灰墙灰瓦,住久了,才懂墙里的鸽哨、院里的石榴树、街坊的“吃了吗您”——这些才是咱的魂。
让年轻人爱自己的文化,也不是天天讲“祖宗多牛”,是让他们在《觉醒年代》里看到“年轻人该怎么活”,在《只此青绿》里摸到“传统文化能这么美”,在自己的生活里,觉得“做中国人,挺踏实,挺带劲”。
慢慢来,咱不跟谁比嗓门,就把普通中国人的日子过成故事,把故事讲得像中国老百姓过的日子——这才是咱的本事。才是自觉做事,无意成功的文化传播方式,中国故事应该这样讲。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