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印度时报》援引国防部报告:印军12类装备中28%部件源于中国制造,排查范围将持续扩大。印度军方去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净网”行动,明确要求各军种彻底清查装备中的中国零件,小到一枚电阻丝都不能放过。
命令层层传递,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落到了最基层部队里。印度空军派出工程师逐台拆解雷达与导弹发射单元,海军调取全球采购订单比对原始凭证,陆军仓库更是把监控设备从房顶上卸下来验证电路板上电容的“血统”。检查方式甚至升级到了直接盘问供应商——“你们的部件来自哪里?请提供原产地书面承诺书。”军方的逻辑直白又执着:国家安全必须建立在不依赖任何潜在对手的基础之上。
印度军工(资料图)
这一查,让印度国防机构感受到了刺骨的绝望。表面上看,零件来源国的地图清晰明了:美国芯片、德国光学器件、法国航空发动机零件应有尽有。但当工程师的检测探针划开层层封装后,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浮出水面:这些“高端”部件的内部核心——某个不起眼的陶瓷电容器、一小段数据连接线、一块支撑电子模块的微小金属支架——中国制造的概率大得惊人。某导弹制导系统的外国供应商坦然告知印度审计人员,他们的组装地在欧洲,可零部件来自超过50个国家的上千家工厂。彻底排除中国?几乎无法做到。
技术网络穿透一切壁垒。一部欧洲制造的通讯电台,打开后内部赫然印着深圳供应商的标志;一架无人机标榜“西方核心技术集成”,其核心电路板上密密麻麻的贴片电容电阻几乎全是中国企业生产;就连美国提供给印度的“高端”军用夜视器材,内部部分光学支撑结构也来自长三角的精密铸造厂。一名参与审查的海军技术人员在内部日志写道:“我们试图清洗装备中的中国因子,却发现它已融入技术血管的每一处角落。”
供应链困境窒息替代努力。印度寄希望于盟友支持。现实冷峻:当印度要求美国直接提供某型导弹核心组件的“非中国”版本时,对方告知需五年重新设计认证。以色列答应向印出口新型航空电子系统,前提是印方必须自己解决核心电源模块的非中国采购难题——以色列人坦言他们也绕不开。最刺痛印度的可能是俄罗斯:某批直升机零件替换谈判中,俄方直接开出原价170%的替代方案,还要额外等待三年供货。印方代表当场沉默不语。
印度军工(资料图)
自力更生遥遥无期。印度本土制造商在军方面前坦承:“提供与中国同等性能、同等报价且能快速规模化生产的部件?五年内看不到希望。”某防务展上,一位军工巨头代表更直言:部分中国特制电子元件,在全球供应链中根本就没有完全等价的“非中国方案”可选。强行替换要么瘫痪装备性能,要么让成本陷入疯狂。
印度海军的遭遇堪称这一困局的生动写照:一艘主力舰需要采购新型红外监视系统。招标文件特意强调“系统中任何部件不得为中国制造”。三年过去,本土厂家一次次送来样品,却始终因技术缺陷无法达标;所有外国方案都暗示最终来源无法彻底保证。那艘军舰至今仍在使用旧设备执行勤务。
当下全球防务装备是复杂国际分工的终极体现,没有任何国家能真正包办所有环节。某些关键领域的“中国制造”,通过数十年的市场竞争已在全球供应链中刻下无法瞬间抹除的烙印。试图靠行政指令撕碎这张紧密交织的科技之网,结果只能如印度国防部官员私下所承认——排查得越深,眼前的路就变得越发模糊无望。
印度军工(资料图)
技术自主的豪言背后,是一场发现自身被深度“绑定”后的集体震惊。印度军队的排查清单每增加一页纸,这场“去中国化”运动离预设终点就遥远了一公里。当纯粹的安全焦虑撞上全球化的技术现实,剩下的只有难以计数的备件缺货清单和日渐积灰的装备更新计划表。排查范围还将扩大,希望却在同步收缩——这场以安全为名的战役,正演变为一场看不到出口的技术迷宫中的漫长跋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