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军备竞赛中,一场由印度军队主导的“去中国化”大排查计划却意外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原本雄心勃勃地要剔除所有中国制造的零件,最终却发现自己早已深陷“中国制造”的漩涡,抽身不得。
这一幕,不禁令人唏嘘,也让人不禁发问:在全球产业链如此交织密切的今天,印度军方的“净化计划”究竟是现实所需,还是一场政治表演?
![]()
2025年7月初,印度国防部下达一项高规格命令:对所有军备采购进行全面排查。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最终零部件,不论是否直接从中国进口。
只要沾上“中国制造”的边,统统都要列入清查范围。这项命令如同一阵惊雷,在印度军工系统引发一场深刻震荡。
初衷非常明确——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构建所谓“纯净”的本土化军工体系。可理想再美,现实却格外残酷。
![]()
调查一展开,军方官员脸色骤变,尴尬无比:几乎每一型武器装备、每一套系统中,都能发现中国制造的影子。
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国产替代方案,竟然连一颗螺丝都无法独立生产。印度军工体系的“去中国化”之路,显然才刚刚迈出半步,就已跌入现实的深渊。
以无人机系统为例,这本是印度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可调查显示,无论是摄像头、马达、电池,还是控制芯片,这些核心部件几乎都源自中国制造。
![]()
即便有些组件通过第三国转手进口,但追溯其来源,终究难逃“中国制造”的标签。一位军方技术人员无奈感叹:“要是真不用中国的零件,我们现在的无人机就只剩个塑料外壳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连印度空军装备的战机雷达系统所使用的飞控芯片,竟然也是出自深圳某企业。
而在防空系统中,法国和俄制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竟需要中国产的转换设备才能“当翻译官”,实现兼容。这种全面且深入的技术依赖,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令人瞠目结舌。
![]()
印度军方原本强硬表态“坚决去中化”,很快口风一转,改口为“评估供应链依赖、梳理成本与技术转让”。
这番转变背后,是对现实的“投降”。调查结果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印度军工体系的脆弱、浮夸和仓促。
军方高层的态度也从最初的硬朗,变得保守而模糊——面对中国制造的全面渗透,他们再也无法大声喊出“彻底剥离”。
![]()
无人机的战略价值近年在全球各大战争中频频显现,尤其在俄乌战场和以伊冲突中,无人机被广泛用于侦察、打击、引导火力,成为现代战争中的“多面手”。
而要构建一个能批量低成本生产无人机的体系,中国几乎是唯一具备完整能力的国家。欧美虽有技术,成本却高得惊人,根本无法与中国的“成本自信”和“民转军”灵活性相提并论。
印度若想摆脱对中国无人机零件的依赖,首先要解决的是技术短板,其次是成本瓶颈。可眼下来看,两者皆无希望。
![]()
调查报告指出,印度虽有国内制造厂,但无法独立完成关键技术攻关,部分企业甚至依赖购买中国淘汰设备进行生产,产品质量始终难以达标。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无人机遥遥领先,印度“造不如买”的现实,已成军方心照不宣的共识。而在另一个更为隐秘却至关重要的领域。
稀土资源上,印度虽然号称全球第五大稀土储量国,却在提炼与加工技术上严重依赖中国。稀土是制造导弹制导系统、雷达、精密武器等高端装备的基础材料。
![]()
印度国内的稀土提炼率不足30%,全球产量占比仅0.5%,且大多停留在低端产品阶段,远远无法满足军工需求。
一位印度政府官员在会议上坦言:“我们当前的稀土库存只能撑三个月。”这句话背后,是一整个军工产业对中国稀土的深度依赖。
美国在之前的贸易战中也曾试图摆脱中国稀土供应,最终仍不得不低头谈判。印度此刻的困局,不过是历史的重演。
![]()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印度政府曾在四年前高调宣布,将投入230亿美元振兴本土军工制造业。然而调查发现,真正拨付到位的资金竟不足8%,仅约17亿美元。
许多企业信心满满开始筹建工厂,结果资金迟迟不到位,被迫中途停工,甚至转而偷偷采购中国产品,通过第三国中转绕过监管。
不少走私零件被印度海关查获,打着“电子元件”名义偷偷进入军工企业。这一切都说明,即便在政策高压之下,企业依然用脚投票,选择了现实而不是理想。
![]()
政府一纸禁令,终究敌不过产业链的刚性需求。2025年7月的这场“全面清查”,原本是印度军方展示“自主自强”的政治姿态,如今却成为难以收场的尴尬剧。
各军种在会议中不断提出替代方案,却都因技术不足、成本太高而难以落地。有将领甚至调侃:“再查下去,我们怕是得用木棍打仗了。”
此时的印度军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想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另一方面却无法承受彻底剥离带来的系统瘫痪。
![]()
美方虽在此时向印度出售价值超2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承诺升级系统,但这些美式设备与老旧俄式战机根本无法互通,还得依赖中国产的接口和模块进行兼容。
如此“拼凑”的升级,更多像是一种妥协,而非进步。越南近年邀请中国团队进行大规模无人机编队展示,成功吸引全球目光,显示出中国在该领域的绝对技术优势。
印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苦于自身能力不足,追赶无门。一位印度媒体评论员直言:“我们不是不想独立自主,而是没这个本事。”
![]()
从稀土到无人机,从战机芯片到通信设备,印度军工体系几乎处处可见中国制造的身影。而政府的“去中国化”政策不仅没有推动产业升级,反而加剧了供应链的不稳定。
现在,即便想彻底切断中国制造,也面临成本上涨、装备短缺、技术断层等重重阻力。在全球分工日益紧密的今天,脱钩并非易事。
特别是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在制造业、基础材料、技术整合等方面都具备全面优势的国家,想要彻底摆脱其影响,绝非纸上谈兵能解决。
![]()
印度若真心想要实现军工自主,靠的不是喊口号,而是长期扎实的技术积累、资金投入以及政策兑现。
这次“去中国化”的大排查,最终变成一面照妖镜,把印度军工体系的短板暴露得一览无余。自力更生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对于印度来说,最需要的不是排查中国零件,而是直面现实、虚心学习、稳步发展,才能在未来真正站稳脚跟。
![]()
中国制造,早已不仅仅是“世界工厂”的代名词,更是全球科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核心所在。
面对这样一个强大且不可替代的角色,盲目抵制,不如合作共赢。印度军方这场“自我揭短”的大排查,也许正是一个重新认识中国制造价值的起点。
信息来源:
[1]印度要严查军事装备中的中国零部件 环球时报
[2]印媒:印度国防部将启动一项全面审查,排查军队装备中的中国产零部件 观察者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