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人凌晨守直播等地震:当科学缺位时,谣言如何制造集体恐慌?
2025年7月5日凌晨4点,东京涩谷街头空无一人,便利店货架上的应急食品被抢购一空。近25万日本民众守在YouTube直播前,等待一场「毁灭性地震」的降临。然而直到中午12点,日本全境仅发生一次5.3级的小规模地震,所谓的「末日预言」再次沦为笑柄。这场荒诞剧背后,暴露出的是现代社会在信息洪流中的集体焦虑。
![]()
一、漫画预言的「蝴蝶效应」
这场恐慌的源头,是漫画家龙树谅1999年出版的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书中记录了她1976年的一个梦境:「菲律宾海域海底爆炸引发百米海啸,吞噬日本三分之一国土」。巧合的是,书中曾模糊提及「2011年3月大灾难」,与东日本大地震时间高度重合,让部分网民将其奉为「神预言」。2025年6月,出版社在新版漫画中刻意添加「7月5日」的具体时间,彻底点燃了公众的恐惧。
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让谣言呈指数级扩散。TikTok上#75地震预警#话题播放量达8.7亿次,AI生成的「海啸模拟视频」被观看2.3亿次,逼真的特效让许多人信以为真。更荒诞的是,鹿儿岛县近期发生的911次群震(6月21日至7月3日)被强行关联,尽管专家解释这是正常的能量释放,但恐慌情绪已无法遏制。
![]()
二、科学与谣言的「攻防战」
面对汹汹舆情,日本科学界迅速组建防线。气象厅长官野村龙一在专访中强调:「地震预测需要时间、地点、规模三要素,当前技术只能预警(提前数十秒)或评估长期概率(如南海海槽未来30年强震概率80%),无法锁定具体日期」。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超级计算机每天模拟10万种地震情景,结果均显示7月5日无异常风险。
![]()
原作者龙树谅的澄清更是直接戳破谣言。她在新书《天使的遗言》中坦言:「7月5日只是记录梦境的日期,出版社为营销添加具体时间并非我本意」。然而,当科学解释遭遇「末日叙事」,理性声音往往被淹没——早稻田大学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承认「未核实信息来源就转发」。
三、谣言的「社会成本」
这场闹剧付出的代价远超想象。旅游业首当其冲:旅行社赴日团退订率高达80%,大阪世博会预估游客数量锐减,航空公司缩减鹿儿岛、熊本等航线。经济数据同样触目惊心:防灾包销量激增300%,超市抢购导致货架空荡,日本气象厅网站因访问量暴涨一度崩溃。更严重的是社会信任危机:部分民众因恐慌撤离家园,甚至出现寺庙推出「身后事预约」的荒诞场景。
![]()
历史经验表明,此类谣言并非孤例。2012年「世界末日」预言曾引发全球恐慌,中国山西2010年的「长治地震谣言」导致数百万人深夜街头避难,医院将病人抬至户外避险。这些案例揭示:当科学缺位时,恐惧会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
四、信息时代的「防谣启示」
此次事件暴露出现代社会的深层矛盾。一方面,社交媒体让信息传播速度超越了核实速度;另一方面,公众媒介素养的不足让谣言有机可乘。庆应义塾大学教授指出:「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预言比100篇科学论文更容易被记住」。
![]()
破解困局需要多方努力。日本政府已着手加强社交平台信息审核,对12名恶意传播者立案调查。科学界则通过科普视频、专家访谈等形式,用数据说话:例如鹿儿岛群震的能量释放曲线显示,其强度远未达到引发大地震的阈值。对个人而言,学会「延迟判断」至关重要——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建议,面对地震传言时,可通过「三查」核实:查官方渠道、查专业机构、查历史记录。
结语
当25万人在直播间等待「末日」时,真正的灾难其实是理性的缺失。正如日本防灾协会呼吁的:「真正的防灾不是关注某个日期,而是做好每一天的准备」。在这个真相与谎言赛跑的时代,我们需要记住:科学或许无法阻止地震,但可以驱散恐惧;技术或许无法预知未来,但可以守护理性。毕竟,比地震更可怕的,是我们对谣言的集体投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