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便民21群
渭南拼车1群
渭南招聘1群
“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在2016年央视春晚上,歌手谭维维和老腔艺人张喜民等合作的《华阴老腔一声喊》石破天惊,让亿万观众为之沸腾。
西汉京师粮仓遗址
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华阴老腔发源于华阴市岳庙街道双泉村,这一黄土高原上的“摇滚乐”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从黄河船工逆水行舟的号子与篙击船板的铿锵节奏中诞生,又在老腔艺人的传承、创新中得以保护发展。它与交响乐的磅礴、民歌的婉转、流行音乐的动感激荡交融,从黄土高坡唱到北上广深,又漂洋过海登上世界舞台。
2019年,双泉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那么,在这里,除了震撼人心的老腔,还有哪些值得探寻的历史底蕴和古朴风貌?6月19日,记者走进双泉村,一探究竟。
拴马桩
古仓遗韵 启思绵长
“原先我们村东西各有一眼泉水,日夜川流不息,因而得名双泉村。”站在村口,双泉村原党支部书记宋双泉望着西泉眼说。双泉村的历史底蕴极深厚,其渊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秦以前此地叫“野狐泉店”;秦时这里已是秦驿站道上的重要集镇,“茶肆酒楼,密密麻麻”。东汉时称“泉店镇”,明清年间又叫作“狼牙山庄”。历经岁月更迭,最终定名为“双泉村”。
漫步在村中京师古道的石板路上,时光仿佛都放慢了脚步。年代久远的四知书院、二百年前的拴马桩、六七百年树龄的老槐树……每一处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枝叶繁茂的老槐树枝丫在微风中轻轻摇晃,阳光透过树叶,洒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阵阵清脆的鸟叫声和着风声,揉进这方静谧。树荫下,几位老者或坐石凳、或倚墙根,摇着旧蒲扇,好不惬意。
“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天神庙的石阶上玩弹珠,那快活劲儿到现在都忘不了。”94岁的花淑芳老人回忆道,村西头的天神庙,保存尚算完整,依然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可东头的北安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因生产队养牛,图方便拆除了外墙,只剩下地基。
望着翻新后的天神庙,宋双泉目光深邃。沉默片刻,他将话题引向村子更久远的历史印记:“除了这些老建筑,咱双泉村还有一段与大汉王朝紧密相连的过往呢!”说着,他抬手指向南边,眼中满是自豪。
宋双泉所指的正是西汉京师粮仓遗址,也称华仓、京师仓庾,是两千多年前西汉帝国的重要命脉。考古资料显示,它建于西汉武帝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位于双泉村南侧段家村、王家城之间,坐落在一片开阔的二级台塬上。东西长约1120米,南北宽约700米,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考古勘探曾发现了六座由仓城、仓库和居住区组成的粮仓遗址,此外还发现了水井、水池、墓葬等遗迹。
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瓦当最具代表性,尤其是华阴特有的“与华无极”和“华仓”文字瓦当,考古工作者正是根据“华仓”瓦当上的文字,确定这里就是西汉时期赫赫有名的京师粮仓遗址。
张喜民(左五)演出剧照(资料图)
声震千年 老腔新唱
“太震撼了!”当天上午,在双泉村东口的华阴老腔传承培训中心舞台下面,西安游客刘敏举着手机的手微微发颤,镜头里记录着舞台上的激昂表演,“本是冲着汉代京师粮仓遗址而来,没想到在双泉村邂逅了华阴老腔。这一声吼,像黄河浪涛般直撞心底,实在令人难忘!”
舞台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昂首振臂,一声高亢的吼唱破空而出,瞬间响彻全场。随着他的起调,其他老腔艺人默契呼应——粗糙的板凳被重重叩击,化作激昂鼓点;八角月琴震颤出古朴旋律;自制的梆子钟铃坐地而鸣。这场表演,让人热血沸腾。
张喜民介绍,华阴老腔是从皮影戏伴奏发展而来的,早期艺人在幕后一边操作十多种乐器,一边激情演唱。随着艺术的发展,老腔逐渐从幕后走上台前,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
1962年起,张喜民就跟着父辈学习老腔。1980年,他创立“喜民班”,带领班社艺人走遍秦晋豫大地,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新的活力。2006年,华阴老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华阴老腔艺术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探索创新。近年来,这门古老艺术不断突破边界,在跨界融合中焕发新生,屡屡收获惊喜。张喜民在抚弄月琴时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总觉得老规矩不能破,现在才明白,只有敢于创新,老腔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张香玲是张喜民的徒弟,也是华阴老腔打破“传男不传女”传统,培养出的首位女性主唱。2016年,她创立华阴市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培养出一批年轻艺人。“老腔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我要用毕生精力把它传承下去。”张香玲坚定地说。
与此同时,张喜民的孙子、90后传承人张猛,则利用数字传播,将老腔皮影与时尚元素结合,创作的短视频收获45万点赞。“我希望用年轻人的方式,让老腔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虽然形式变了,但老腔慷慨激昂、积极向上的精神永远不变。”张猛满怀憧憬地说。
此外,华阴老腔的传承根基也在不断向下延伸。华阴当地部分学校把老腔课程纳入教学,让年轻一代从小接触这门非遗。“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一定毫无保留地教。”张喜民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舞台上,板凳敲击声、月琴弹奏声依旧激昂,那穿越两千年的黄河之吼,正以旺盛的生命力,向世界宣告:古老的非遗,永远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张江斌展示皮影作品
光影流转 匠心传承
在双泉村,一座门额上挂着“双泉书院”牌匾的老宅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华阴老腔皮影艺人张江斌的皮影制作工作室兼作品展厅,也是他守护非遗、传承皮影技艺的地方。
1988年出生的张江斌,从小就在老腔皮影戏的氛围中长大,村里的老戏台承载着他童年最鲜活的记忆。每当夜幕降临,老艺人们点起油灯,牛皮雕刻的人物在白色幕布上上下翻飞,激昂的老腔唱腔回荡在村落上空。那时的他,总是搬着小板凳,挤在人群最前面,目不转睛地看着幕布上的光影变幻,传承这门古老技艺的想法,或许就在那时悄然萌生。
工作后,张江斌毅然投身老腔皮影制作。“制作皮影是一项极其精细的工作,选皮、画稿、雕刻等八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和耐心。”凭借对皮影制作的热爱和执着,他的技艺越发精湛,作品也得到了广泛认可。2024年春天,回家探亲的张江斌看到村里在整修老宅,发展文旅产业。他把自家老院整修一番,打造成皮影制作工作室和作品展厅,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了解皮影。同时,他紧跟时代潮流,在网上直播推介老腔皮影,展示制作过程,讲述背后的历史文化。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被他的热情和技艺吸引,直播间人气越来越旺。
“我们以传统村落保护为契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为特色招牌,打造关中民俗文化综合体项目。”双泉村党支部书记张桐实介绍。近年来,村上积极整合关中民俗风情体验、华阴老腔实景演艺、手工皮影制作展演、农家特色生活体验等多元业态,通过沉浸式文旅场景的构建,让游客既能感受千年文脉的传承,又能深度体验乡村生活的魅力,真正实现“引得进客、留得住人”。
西泉
双泉村的故事在岁月长河里静静流淌。那些消逝与留存的印记,皆是时光镌刻的密码,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往昔沧桑与今朝新貌。
“希望种进那黄土地,只盼着结出金蛋蛋……”当华阴老腔的豪迈唱腔冲破云霄,黄河岸边千年号子的回响与现代文旅的蓬勃脉动在此交织共鸣,这颗以老腔为魂的希望种子,正在双泉村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续写属于这个古老村庄的辉煌篇章。
来源丨渭南日报
便民信息|一键发布
扫上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发布信息
【置顶信息】
渭南初中学霸秘籍免费领!不花一分钱,全科资料直接抱走!语文阅读理解技巧、数学高频考点、英语提分模板…你想要的统统都有! ✅名校期中期末试卷 ✅思维导图 ✅易错题型精讲
张老师:17769166601(微信同号)
班课地址:渭南市区朝阳大街西段金穗西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