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盛夏羊城,智愈新章。2025年6月28日,“引领智愈”肺癌围手术期治疗新进展研讨会在羊城广州盛大召开。此次会议汇聚国内外肺癌领域顶尖专家,共同探讨肺癌的数智化多学科诊疗策略、围手术期治疗前沿进展与未来趋势,通过深度研讨共绘肺癌诊疗新蓝图。
开场致辞
肺癌“智愈时代”曙光已现
会议在大会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帷幕。吴一龙教授指出,今天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日子,恰逢阿来替尼用于ALK阳性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辅助治疗适应证上市一周年,这一年来已惠及超5000名患者,显著改善预后。对此成果,我们深感自豪。本次会议涵盖了人工智能(AI)在胸部肿瘤领域的创新应用,以及早期NSCLC围手术期治疗等前沿话题,旨在启迪新思。
大会主席吴一龙教授致辞
随后,圣詹姆斯大学医院 Alessandro Brunelli 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胡成平教授以及罗氏制药唐宏毅女士也发表了精彩的致辞。他们表示,得益于围手术期治疗领域的创新、全身治疗的革新以及外科技术的进步,再加上AI的助力,我们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正是医学各个领域的协同进步与支持性发展,推动着我们向着更优质的治疗方案稳步迈进,为患者点燃新希望。
Alessandro Brunelli 教授、胡成平教授、唐宏毅女士致辞
智启未来
智疗融合开启肺癌多学科治疗新篇章
《智启未来:肺癌的数智化多学科治疗策略》专题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明芳教授主持,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带来题为“人工智能在胸部肿瘤领域的创新应用:从技术、机器人到MDT”的精彩报告。钟文昭教授指出,基于AI的3D重建技术可精准呈现肺部解剖结构,为肺癌手术规划提供精准定位与导航;机器人系统有助于新辅助治疗后手术精准实施。此外,AI 在多学科诊疗(MDT)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本地化部署的 AI 系统,精准归纳患者病情与就诊记录,利用信息处理和深度学习模型生成个性化治疗建议,提升诊疗效率。相信MDT+AI 模式未来会比单纯的多学科会诊更高效、更具优势。
钟文昭教授汇报
精彩报告之后,冯卫能教授、高阳教授、梁毅教授、刘长民教授、柳向楠先生、刘勇教授、唐政教授、张波教授就“AI在医疗实践中场景中的应用”相关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他们一致认为,AI技术在胸外科和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令人震撼。AI不仅能够提升影像诊断准确性、辅助外科手术、提供个体化内科治疗方案、还能优化MDT工作效率,简化繁琐病案资料的整理和数据处理等等,有望推动医疗工作的系统性革新。不仅如此,AI技术可作为医疗资源下沉的有力抓手,提升基层医疗诊疗能力。同时提及,AI大模型的发展需要循证医学证据和优质数据训练集的支撑,未来应通过不断输入复杂、少见病例数据进行不断丰富和完善,以持续输出高质量诊疗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罗氏一直深耕于智慧医疗领域,与顶尖科研型医院携手合作,深入探索AI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创新实践,并开启了“数字医疗孵化2.0”临床孵化转化创新解决方案,以期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孵化,助力我国肿瘤防治事业发展。
引领智愈
汇聚尖端智慧,共话肺癌辅助治疗之道
《引领智愈:围术期肺癌靶向治疗策略》专题第一环节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袁双虎教授主持,Alessandro Brunelli教授带来题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辅助及围手术期治疗:临床试验结果与真实世界数据”的主题汇报,系统回顾了局部晚期NSCLC新辅助及围手术期治疗的里程碑进展、生物标志物价值及真实世界数据(RWD),并举例分享ALK阳性NSCLC患者术后辅助应用阿来替尼显著获益的病例。
Alessandro Brunelli教授汇报
Alessandro Brunelli教授表示,很大比例临床II/III期NSCLC患者由于体质差、虚弱、合并症、高龄等原因,不适合新辅助治疗,这部分患者应优先手术,并在术后进行辅助治疗的重新评估。IMpower010研究是首个证实免疫辅助治疗早期可切除NSCLC显著获益的Ⅲ期随机对照研究,与最佳支持治疗(BSC)相比,阿替利珠单抗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DFS),PD-L1 TC≥50% 人群生存获益更为突出,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超 50%,5 年总生存(OS)率达 85%。基于该研究,阿替利珠单抗成功获批用于NSCLC 术后辅助免疫治疗。对于ALK阳性早期NSCLC患者,ALINA研究展现了阿来替尼辅助治疗的卓越疗效,降低ALK阳性早期NSCLC患者76%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中位DFS:未达到 vs 44.4个月,HR 0.24),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高度耐受性。在真实世界研究中,阿来替尼辅助治疗同样表现出良好的DFS获益,3年DFS率达到92%。Alessandro Brunelli教授最后还特别强调,II/III期NSCLC需要多学科管理和MDT讨论,以确保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IMpower010研究DFS和OS结果
ALINA研究DFS结果
随后,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潮教授分享了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术后个体化辅助靶向治疗策略,并就临床中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如最佳疗程、去化疗可行性、生物标志物指导价值、更早期及少见突变患者拓展等。围绕这些问题,江本元教授、李旭教授、梁毅教授、李旸凯教授、万仁平教授、肖霄雄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并表示尽管部分研究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但仍需更多研究数据的支持,此外实际临床中辅助治疗的时长受到患者经济因素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阿来替尼在早期辅助治疗适应证获批当年就快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成为目前国内首个且唯一*进入医保用于ALK阳性早期NSCLC术后辅助治疗的靶向药物,极大提升了治疗可及性。
张潮教授汇报
在“大咖点睛”环节,吴一龙教授、Alessandro Brunelli 教授、胡成平教授分享了他们对辅助治疗的观点。吴一龙教授表示,在EGFR、ALK辅助治疗时代,辅助化疗并非必须。ALINA研究作为阿来替尼与辅助化疗的头对头阳性研究,已明确证实阿来替尼单药辅助治疗的显著优势。此外,ADAURA研究中前四个周期化疗的可选性设置,为对比分析提供了契机,结果显示加入化疗并未为患者带来额外的生存获益。回溯过往,ICAN研究以及日本相关研究也一致表明,对于EGFR突变肺癌患者而言,术后接受辅助化疗并不能带来生存获益。谈及更早期NSCLC患者是否需要辅助靶向治疗,吴一龙教授指出,I期患者5年生存率很高,约95%的I期患者无需辅助治疗。不过,I期患者中确实存在高危人群,临床中可借助微小残留病灶(MRD)来指导辅助治疗。
Alessandro Brunelli教授则指出,临床中较为棘手的情况是对那些新辅助后未达病理完全缓解(pCR)以及术前免疫治疗无效的患者,术后是否需要继续使用相同的治疗方案,目前尚无明确答案,需要更为精准的生物标志物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如循环肿瘤DNA(ctDNA)、MRD或其他生物标志物。胡成平教授强调,围术期治疗的总体目标是延长OS。在精准治疗的时代下,利用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来指导围术期NSCLC患者进行适应性治疗是未来发展趋势。
智领新程
萃取前沿睿智,共探新辅助治疗方略
《引领智愈:围术期肺癌靶向治疗策略》专题第二环节由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雷杰教授担任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周世杰教授围绕“阿来替尼新辅助治疗ALK阳性NSCLC的真实世界经验”进行精彩报告,详细概述了新辅助靶向治疗NSCLC的进展,并分享了阿来替尼新辅助治疗ALK阳性NSCLC的回顾性研究及真实世界病例诊疗经验。
周世杰教授汇报
周世杰教授指出,阿来替尼是国内外首个且唯一*早期、晚期全面突破的ALK TKI,为ALK阳性NSCLC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突破。目前,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是否能从新辅免疫治疗中获益还未可知,但从晚期一线到早期辅助,阿来替尼的探索已推进至新辅助治疗领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同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阿来替尼新辅助治疗ALK阳性NSCLC取得了可接受的临床和病理结果,主要病理学缓解(MPR)率达55.6%,pCR率达33.3%,并具有良好的手术耐受性和安全性,提示术前阿来替尼新辅助治疗具有可行性。多项其他阿来替尼新辅助研究同样显示出较高的pCR率和客观缓解率(ORR),进一步支持其在这一领域的潜力。
回顾性研究有效性结果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周文勇教授分享了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术前靶向治疗的应用探索,深入探讨了新辅助靶向治疗的患者选择、方案探索、安全性、生物标志物等关键问题,激发了与会者的深刻思考。在这些话题的引领下,吴军教授、黄文海教授、钱凯教授、秦显雨教授、张健教授和王守峰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各位专家结合相关研究进展和个人临床经验,提出了宝贵的见解和创新思路。
周文勇教授汇报
在“大咖点睛”环节,吴一龙教授指出,围术期靶向治疗的获益取决于药物暴露时间的长度,而非某个瞬间的治疗。因此,对于驱动基因阳性的可手术患者,进行新辅助靶向治疗似乎意义不大,建议优先手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新辅助靶向治疗主要定位是转化不可切除患者。虽然驱动基因阳性肿瘤基本都是冷肿瘤,但不排除PD-L1表达非常高的个别患者,可能会从新辅助免疫治疗中获益,这需要进一步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探索。
Alessandro Brunelli教授指出,在与各位同行的深入交流探讨过程中,自己收获颇丰。新辅助治疗和转化治疗在胸外科肿瘤领域极易混淆,而准确区分它们对于判断哪些患者可手术切除、哪些不可切除至关重要。Alessandro Brunelli教授还表示,中国胸外科同道在围术期治疗领域所展现出的学术水准,已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值得国际同行们的关注与学习。胡成平教授最后表示,精准医学理念正在改变传统治疗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综合考量患者个体特征、精准诊断结果、生物标志物检测等因素,通过MDT协作以及AI技术的有力支持,选择最适合患者的围术期治疗方案,从而切实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总结
本次研讨会呈现了肺癌围手术期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实践,激荡前沿思想,明晰未来方向。通过专家们的深入交流和讨论,我们看到了肺癌治疗领域的无限可能,也感受到了科技在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随着精准医疗与AI技术的飞速发展,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与生活质量提升值得期待。会议虽已落幕,但探索永不止步,业界期待下一次智慧碰撞,共启肺癌“智愈”新篇章。
注:* 截至2025年7月4日。(文章发布日期)
撰写:Max
审校:Max
排版:Kenken
执行:Uni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