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夯实终身教育数字基座
是以数字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
教育部日前会同有关部门
举行主题活动
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蓝图变为任务书施工图
高质量实施好三年行动计划试点任务
如何补齐各方短板
推动终身教育数字化体系加速构建?
如何以数字化手段助力构筑学习型社会生态圈?
“育见新闻”专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王学男
一起来看↓↓↓
教育部为何将数字化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抓手?
王学男:数字化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引擎,基于二十大报告和教育强国规划纲要,它不仅是工具,更是支撑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生态构建。它为学习型社会安装便捷“操作系统”,实现“时时能学、人人皆学、处处可学”,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由。
数字化在助力全民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具体能做什么?
王学男:首先是跨越时空局限, 助力老龄化社会,方便老年人利用终端学习。其次是基于服务产业升级背景,可以支撑在职人员进行高端人工智能等技能学习。再者,数字化手段可以有效促进机会公平,可以为农民工、下岗人员等群体提供学习机会和优质资源。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升级,推出AI专区、岗位胜任力专区等,新建社会学习专栏,完善了学分银行数字化服务体系等。
您认为数字化将如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王学男:数字化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再者它转变了学习方式,从原来单向传输的学习模式变为多向互动、自主学习,如利用AI智能助手督学。再次就是可以丰富优化资源, 从标准化稀缺变为海量丰富,并通过大数据实现个性化推送。非常重要的是,它增强了学习体验,如利用VR/3D等技术提升趣味性和沉浸感,让我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浙江“浙学通”、武汉等地的成功经验可复制推广吗?
王学男:可以推广,但需因地制宜。浙学通核心是制度突破(学分银行解决在线学习认证难题);武汉模式核心是资源整合(融合教育机构、社区中心、企业资源)。推广时需考虑不同特点。
如何保障老年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权益?
王学男:首先我们需要制度保障,相关政策要向重点群体倾斜。包括技术适老,开发大字版、简化操作、增加语音引导等。我们还要向欠发达地区人群开放优质资源,做的普惠开放。最后是内容的场景化,要设计贴合需求的实用课程,如针对失业人员的电商、物流管理等。
学分银行现在已经在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开始实施,您认为它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王学男:学分银行主要是解决终身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的核心堵点, 学分银行建立了学历、非学历、社区等各类学习成果的认定与转换标准,利用AI、区块链技术可以确保学习成果可信可靠,此外还可以促进政府、学校、社区、企业多主体联动合作。
企业和高校如何更好参与教育数字化?
王学男: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提供前沿技术支持,可以共建更新快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提供利于应用型学习的实践项目,此外可以开放员工培训资源并尝试与学分认证打通。而对于高校来说,开放教学资源给社会学习者,如企业员工等,进而探索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与学分银行的融合应用。
教育部“三年行动计划”需突破哪些难点?
王学男:首先是需要破解区域禀赋差异与数字鸿沟,以应对区域发展不均衡带来的数字素养差距。 第二要对老年人、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来说,需要我们提供政策和资源倾斜,第三是要建设泛在可及体系: 构建真正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终身学习体系,确保人人时时处处可学。
对于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您对未来有何展望?
王学男:我们首要要用好现有平台,充分推广利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老年开放大学平台等已升级的资源。未来还需要推广资源适配,确保各类终端都能便捷接收优质资源。最后一点,我们要激发全民学习创新力,推动学习强国、科技强国、创新强国建设从蓝图走向全民实践。
来源丨育见新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