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辽朝至明朝时期历史地名,本唐朝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
![]()
辽朝重熙十年,升霸州置兴中府,改霸城县为兴中县。兴中之名由此始。元朝至元七年,撤兴中府设兴中州。明朝洪武年间,设营州后屯卫驻兴中城。永乐元年,营州卫内迁,地入蒙古兀良哈部。兴中之名遂废。
清朝初年,兴中城废墟陆续迁来蒙汉移民,因城内尚存三座古塔,遂得名“三座塔”,蒙语则称作“古尔板苏巴尔汉”。乾隆年间设三座塔厅,后设朝阳县。
基本信息
中文名兴中
地址今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
别名兴中县、兴中州、兴中府、柳城
沿革辽置兴中府得名、明朝弃地废名
历史沿革
汉朝时期,为柳城县地。
![]()
![]()
![]()
11张
兴中历史沿革地图——引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十六国时期,慕容皝在汉柳城之北筑龙城,并定都于此。曾长期作为昌黎郡治所。
北魏时期,设营州,治龙城县。
隋朝时期,设营州。隋炀帝废州,改设柳城郡。
唐朝时期,设营州都督府于柳城县。唐末被奚人占据。
辽朝时期,修葺柳城,设立霸州彰武军。重熙十年,升为兴中府。
金朝时期,沿袭辽代,仍为兴中府。
元朝时期,至元二年降兴中府置兴中州,后复为府,至元七年再降为州。隶属大宁路,至正二年(1342)改属懿州路。
明朝时期,洪武年间置营州后屯卫于兴中城。永乐元年大宁都司营州卫内迁,兴中城废,地入蒙古兀良哈部。
清朝时期,兴中城废墟陆续迁来蒙汉人民,重建城铺“三座塔”(蒙古名:古尔板苏巴尔汉)。清廷设“三座塔厅”,后设朝阳县,隶属承德府。
文献记载
《钦定热河志·卷九十七·古迹二》记载兴中故城如下:
兴中故城,即朝阳县治,慕容燕之国都也。《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晋咸康七年,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西——一作南,福地也,使筑龙城。八年,皝迁都龙城。历苻秦及后燕、北燕、元魏并曰龙城。魏之营州昌黎郡,隋之营州辽西郡,唐之营州柳城郡,皆在其地。
亦曰黄龙城,《水经注》白狼水,北迳黄龙城。魏氏《土地记》曰,黄龙城西南有白狼河。北燕冯宏称臣于宋,封为黄龙国主。高齐时以营州刺史镇黄龙。《隋书》称契丹居黄龙之北。皆即指龙城而言。
至唐时入于奚。辽太祖平奚置霸州彰武军,重熙十年升兴中府,治兴中县。金因之。元至元七年,降为兴中州,属大宁路。明初改置营州左、右、中、前、后五卫。永乐初废。《明史》成化九年,辽东总兵欧信,以偏将韩斌等,败三卫于兴中,即其地也。
今其城在土默特右翼旗界,周七里有奇,辽金时所建三塔犹存,土人称为三座塔,蒙古语三为古尔班,塔为苏巴尔罕,故名古尔班苏巴尔罕城。乾隆十六年,于其地设巡检司,为塔子沟厅东境,三十九年析置三座塔厅,四十三年改设县治。
地理信息
兴中城故址位于大凌河中游西岸,今辽宁省朝阳市老城区一带。
2003年,朝阳市老城区发现三燕龙城遗址(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考古发掘表明,该城址从十六国时期一直沿用到现代,其中就叠压着辽朝至明朝时期的兴中城。此外,在市区南郊,还发现了汉柳城遗址(辽宁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印证了史书中慕容皝在柳城之北筑龙城的记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