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加冕:一粒米的身份蜕变
2015年4月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的一纸公告,让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的千年稻作史翻开了新篇章——“东津细米”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枚含金量十足的“国字号”标识,不仅是对其“米粒细长如簪、腹白如线”的独特品相的权威认证,更标志着郁江流域千年农耕智慧进入了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新纪元。
标准护航:从田间到舌尖的品质坚守
“东津细米”的地域保护范围涵盖港南区全域。域内具备“江水灌苗、露水孕穗、雾气锁香”的立体生态,是不可复制的“三水两硒”地理基因。
“东津细米”米质优良的成因,是当地优良的气候、土壤、水源、水稻品种以及特有的种植方式。港南区年均气温22℃,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水源地干净无污染,更兼当地坚持种植细谷品种,坚持采用无害的灭虫灯和传统的稻鸭共作生态施肥,这才有效保持了“东津细米”的生态特质和原香风格。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东津细米”主产区富硒土壤面积占港南区总面积的70%,富硒土壤硒含量算数平均值(0.59毫克/公斤),远超全国土壤硒背景值(0.29毫克/公斤)。富硒土壤种植出来的“东津细米”,带来更好口感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营养元素。
地标焕新:从历史码头到湾区餐桌
清康熙《贵县志》记载,“东津驿,在县东四十里,顺治十四年裁”。到清末,东津驿站,由水路交通驿站,转换成了商品中转码头,成为附近的客商出入门户。东津谷米,是东津最负盛名的商品,东津也因之成为远近闻名的谷米集散地,号称贵县米市。东津谷米被本地民众编成口头禅:东津好细米,沿西江水路销往粤港,声名远扬。
改革开放后,东津细米产业更上层楼。特别是“东津细米”获得地理标志后,品牌溢价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民成效。当地通过“地标+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扎实培育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不断带动农户增收。从清光绪年间“日成市、米埠盛”的繁忙码头,到如今搭载冷链车跨越港珠澳大桥的“硒望之米”,“东津细米”的地标故事仍在续写。
当郁江晨雾再次漫过金黄的稻田,每一粒东津细米都带着地理标志的荣耀,诉说着“小特产做成大产业”的乡村振兴故事。这不仅是一粒米的品牌进阶,更是新时代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一个地标、振兴一方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生动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