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开幕式的部分嘉宾合影
7月2日下午,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主办的“别开生面——许固令的艺术之旅”展览开幕式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举行。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致辞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在致辞中,详细介绍了许固令先生的艺术背景与展览亮点。许固令先生1943年出生于“戏剧之乡”广东汕尾,少年时代求学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主修国画方向。他毕业后曾任职于广州文博系统,从事宣传、展览陈设等工作十余年。上世纪80年代移居香港,随后在海外全球各地区旅居创作,期间他在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基础上融合创新。2000年前后,许固令先生重返祖国,如今82岁高龄,定居广州生活创作。
开幕式现场
罗奇院长表示,许固令先生的作品融合东方写意与西方色彩,突破传统形式桎梏,兼具创新与多元美感,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他不仅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还始终践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大力支持公益创作与捐赠。本次展览以许固令先生的成长时间为序,分为“故乡——艺术缘起之处”“修习”“壮游”“回归”“老骥伏枥”四个板块,展出的154件(套)作品囊括许固令青年求学时期的习作、游历海外的写生作品及不同题材的创作、最具代表性的戏剧脸谱画、以及晚年的写意水墨画等,其中更有多件近两年创作的丈二尺幅新作,涵盖速写、水彩、中国画、油画等多元类型,全面展现许固令先生横跨65年的艺术历程,以及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解构与创新性成就。该展览已获得“2024-2025年度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提名项目,并进入“2025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初评。展出结束后,这批作品将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以持续发挥艺术育人的社会价值。
开幕式现场
据介绍,本次展览第一单元展出广东汕尾的文献与图片资料,这片岭南文化沃土为他的艺术萌芽提供了初始养分;第二单元聚焦艺术家广州求学与工作时期的创作,见证了他扎实的基础训练与个人艺术符号的初始探索;第三单元则呈现艺术家海外游艺期间,吸收多元艺术观念与技法后,颇具实验性与创新性的各题材水墨创作;第四单元展示了艺术家归根故里后定居广州的创作,这时期他的创作更为成熟,多种艺术手法转换自如,兼具多样的情感表达,展现出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特色;最后一单元则展出了艺术家近两年的多件探索性新作,展现出他不息创造的艺术生命力。
开幕式现场
岭南文化中开放兼容、勇于创新的精神,深深烙印在许固令的艺术创作基因里。在他的画作里,能看到沿海兼收并蓄的气度,也能感受到多元风格融合的影响,其作品成为岭南文化与外部文化对话的生动例证。本次展览借这位代表性的艺术家个案,同时管窥旅外艺术家群体的心路历程,映照改革开放背景下广东乃至全国现代水墨艺术生态的发展和变化。
戏剧脸谱画,是许固令最为艺术界熟知与认可的个人标志。家乡是戏乡,生在戏台边,家人都是戏迷,自然而言地,许固令自小便结下“戏缘”。在广州求学和工作时期,他跟随作为戏剧理论家的胞兄许翼心,观看了数百场戏剧演出。他开始创作舞台速写,主要画戏剧人物,并由此开启其戏剧题材创作的探索历程。1972年,他发表了第一张脸谱画,出自京剧《十五贯》中的角色,画面放大聚焦于戏剧演员的脸谱与头饰,形成强有力的画面视觉记忆。这件作品先后入选市、省美展。此后,他对这一题材不断深化探索,戏剧脸谱画逐渐成为他的个人艺术符号。
开幕式现场
以戏剧题材入画并非许固令首创,但他却以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理解、融合个人经历与艺术风格,选取脸谱这一局部,以极具个人辨识度的创新风格呈现。他笔下的“脸谱”脱离传统戏剧人物形象,不仅是戏剧元素的呈现,更作为其情感表达的媒介,以张狂、夸张、热烈但又不失中国韵味的方式,表达出他对人生百态的理解。许固令的脸谱画,笔墨写意淋漓、色彩浓丽奔放,每一张“脸谱”仿佛都在诉说故事、传递情感,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
广东美术馆原馆长罗一平致辞
广东美术馆原馆长罗一平在致辞中,深入剖析了许固令脸谱作品的哲学思考与艺术价值。他坦言,在以往的艺术史研究中,低估了许固令借助脸谱所构建的哲学与艺术思考,以及其作品对中国当代艺术思想性的深层启示。罗一平讲述了许固令与林风眠的渊源。约三十多年前,许固令拜访林风眠时,林风眠曾叮嘱他“好好把脸谱画下去,探索下去”。这一嘱托在许固令的创作中得到了深刻体现。
许固令《大智若愚》1985年 69cm×68cm 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罗一平指出,许固令的作品分三步解构了脸谱艺术:首先解构脸谱的文化符号,消解传统脸谱的角色指代性,打破人们观看世界的固有方式;其次解构角色,不再依赖具体人物,而是通过线条、媒介和艺术感知,以当代艺术形式表述世界万象;最后解构情境,让观众从对外的观察转向对内的审视,思考个体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创作理念与21世纪量子力学、现代哲学所阐述的“世界变动无常、碎片化”的观点高度吻合,同时又在碎片化的解构中保持了作品的整体性,体现了对社会结构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前卫性与探索性。
许固令《黄调》1995年 60cm×60cm 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通过本次展览对其脸谱创作的系统性梳理,可发现其独具辨识度的艺术符号并非偶然成就,而源于艺术家的不断思考与深入探索。但他并没有被这个“符号”所限,而是不断探索着个人艺术新的可能性:脸谱形象从整张脸简化到半张脸,再到只保留眼睛这一意象;戏剧人物从舞台写实到半写实、半具象,最后离开舞台走向写意……在展出的近两年新作中,许固令的脸谱画作品更趋向于以抽象的表现手法创作。他的创作从未重复过去,其艺术之旅仍未完待续。
许固令《英雄图》1999年 67.7cm×51cm 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许固令的艺术创作始终以传统中国文化为底色,他的创作题材、创作灵感和材料都深受故土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常与传统戏剧曲词或诗句结合,富含传统中国水墨独有的笔墨意韵,以书、画相合呈现出东方意境。而在海外游艺二十多年的独特个人经历,使他能够站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上进行艺术创作。因而他在技法上融合世界性的艺术语言,逐渐形成有别于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方式。
许固令致答谢辞
许固令在致辞中首先表达了感恩与感谢之情。他感谢广州市委宣传部、文旅局等部门的支持,感谢策展团队的辛勤付出,以及家乡汕尾的海洋文化和非遗文化对他的滋养。他谦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装饰画家,几十年来只是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
许固令《佳人》2002年 48.4cm×48.3cm 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谈及“回家的感觉真好”,许固令感慨万千。50年前,他曾是广州美术馆的一名年轻员工,如今看到美术馆从一个小馆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艺术机构,他深感时代的进步与艺术空间的拓展。为此,他将从广州美院附中时期的功课作业到早期在广州美术馆创作的第一批脸谱作品等全部捐赠给“老东家|”,以表达对这片艺术沃土的感恩。
许固令《失序的心境之二》2007年 68.7cm×69.3cm 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对于未来的创作计划,82岁的许固令表示,80岁以来他已创作了100多张丈二尺幅作品,未来因体力限制将转向小画创作,尝试以儿童画的纯粹风格继续探索,希望能用更好的作品回馈家乡和社会。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陈晓丹(左),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书记王平(右)为许固令颁发捐赠证书
在开幕式现场,许固令向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捐赠了珍贵作品,为丰富馆藏、促进大湾区艺术交流与文化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陈晓丹,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书记王平为许固令颁发了捐赠证书,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向他的慷慨捐赠致以崇高敬意。
展览启动仪式
本次展览亦延续许固令作品中传统与现代多元交融的艺术风格,创新展示方式,打造一出沉浸式的艺术“戏剧”:参考舞台戏剧中的结构形式,以“引子”和“场”的结构展示,结合戏服实物、数字多媒体艺术空间,在流动的光影中具身体验,为观众带来全方位、多感官“观戏”般的沉浸感受。展览期间,还将陆续开启多场公教活动——“色彩盲盒”互动活动、青少年研学、艺术工坊等,在互动中拓宽艺术体验。
展览现场
“别开生面——许固令的艺术之旅” 展览于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四层15、16、17号厅展出(展览从17号展厅开始),将展至2025年9月30日。期待广大艺术爱好者前来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一同走进艺术家许固令充满自由与浪漫的“戏剧人生”。
展览现场
许固令《脸谱系列之千忠戮》2011年 137cm×69.5cm 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许固令《脸谱系列之人生如戏》2015年 69cm×140cm 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许固令《面目一新之39》2023年 145cm×365cm 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许固令《面目一新之9》2023年 145cm×365cm 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