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千百里/像不像一片桑叶子/河,密得经纬交织/叫人想起叶上的脉系/从这里出来得很缠绵/背后有扯不断的丝……”在上影演员剧团演员赵静的深情朗诵中,“水做的江南——齐铁偕水墨画学术系列展”9月12日在上海觉群艺术空间正式启幕。展览现场,齐铁偕近一百余件水墨画创新作品及写生佳作带来一场诗书画交融的美学体验,展览序言也与众不同,正是赵静朗诵的那首同名小诗。本次画展是齐铁偕水墨学术系列展的第一个,齐铁偕说,“以‘水做的江南’为名,因为江南是我的故乡,我的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眷恋。”
展览现场
在当下活跃的海派画家群体中,诗书画三者兼备的画家少之又少,齐铁偕是其中的一个,他说,“诗,即我以诗歌构画;书,即我以书法造画。”这一创作理念,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继承,更是对现代水墨画发展路径的独特探索。
展览现场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两届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两届上海作家协会理事,齐铁偕的艺术创作深深扎根于传统而又勇于创新。他的作品既保持了传统水墨画的笔墨精髓,又融入了西方水彩画、法国印象派风景画、传统水印木刻和西方黑白版画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水墨画风格。在展览中,无论是纯水墨作品《深院》《攀顶》《泰晤士小镇》《远望》《旭光》,还是敷色作品《绿调》《莲湖》《高山流水》《江南》,都能看到画家以传统笔墨为基础,融入多元艺术元素,形成既具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气息的独特画风。
展览现场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汪胜洋认为,齐铁偕的创作扎根传统文化,突破时空之限,用笔墨架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桥梁,为当代水墨艺术树立了创新不离宗的范例。
在艺术创作上,齐铁偕追求“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效果。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先吟得诗句,若仍不能完全抒发胸臆,方才落墨于纸上。他说,“我的画,画的是诗,是意境,是梦想,它是从诗歌里走出来的。”
展览现场
七八年前,赵静第一次读到齐铁偕的诗,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后来才明白他的诗与画的关系,又深感佩服。赵静坚持朗诵齐铁偕的诗歌作品,还推荐给朗诵协会的演员们分着读,“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进来展厅后,我真是眼前一亮,这些作品色彩特别鲜艳,特别有现代感,又与传统融合得特别好。”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是齐铁偕的老同学,熟知他从小酷爱艺术,年少时就在书画创作上崭露头角,“他的作品非常飘逸灵动,看似只有寥寥数笔,但背后大有意境,看了他的诗,也让人对他的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展览现场
“除了诗书画交融外,他的作品还给人一种通感性的享受。”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记得,有次齐铁偕在上海音乐厅举办音乐油画展,现场还有钢琴、小提琴协奏,他能把诗歌、书法、音乐、绘画的界限打通呈现,达到某种奇妙的境界。在陈燮君看来,此次展出的这些创新水墨作品对中西合璧色彩的运用,使齐铁偕作品的个性化语言越来越明显。“他笔下的江南似曾相识,但是新意迭出,那一抹亮色是今天展览区别于以往的富有创意的亮点。”
展览现场
“创意的关键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融合,好作品一定是融合的产物。”上海市文创办专职副主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产学院院长强荧认为,齐铁偕作品的融合之美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学功底,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建立在深厚传统文化修养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他的成功来自于理想主义情怀和在艺术道路上40多年的坚持,期待未来能在作品的文创衍生品开发,时代性、时尚性和年轻化上有更多发展。”
展览现场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我想借用一下,‘我写故我在,我画故我在’。每一幅作品都是片段的我、真实的我,可能有欠缺、有不足,但它都是我的用心,我的纯真,十分希望进入你的眼睛,你的心灵,你的思想。白云苍狗,人世变化,我也正慢慢变老,但我的心态还年轻,我的状态还年轻,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的风景才刚刚展开,请大家走入我的风景。”齐铁偕说。
原标题:《他的画从诗歌里走出来,首个水墨学术系列展聚焦“水做的江南”》
栏目主编:张熠 题图来源:主办方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钟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