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高考结束后,似乎默认父母就得给孩子买苹果三件套,带孩子去旅游,甚至还有孩子要做飞秒激光、考驾照,这些加起来动不动就5万、8万甚至10万,仿佛成了很多准大学生的标配。要是父母不满足,就好像犯了错;要是父母没钱,就好像不配生孩子。现在社会到处充斥着这种声音,好像父母没钱就罪该万死。
好家伙,我发现现在这都形成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了。很多孩子一味责备父母,觉得高考完必须去旅游,必须买苹果手机,必须买名牌电脑,必须买名牌鞋子。要是家庭条件很优越,这些要求无可厚非。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动辄好几万的消费可不是小数目,很多父母已经捉襟见肘了。他们既担心负担不起,又害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真是苦不堪言。
我觉得父母没有给予这些奖励,并非他们的错。读书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不能别人有什么,自己就必须有,父母也不是非得满足这些要求。高中三年孩子确实不容易,但高中生的父母日子也不好过啊。这三年1000多个日夜,爹娘睡过好觉吗?吃过好饭吗?
每天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成绩和学习情况,成绩不好了得花一两千块钱给孩子补课;一大早就得六七点起来陪着孩子,给孩子做早餐;晚上看着孩子熬夜学习,心疼得直掉眼泪,半夜都睡不着觉。不仅如此,还得四处学习各位老师的课程,学习家庭教育。好不容易孩子高考结束,又得满足孩子这个那个要求,要是不满足所谓的“标配”,就被认为不配做父母,甚至被骂得猪狗不如。
要知道,没有哪个国家的父母像中国父母这般爱孩子,但也没有哪个国家的父母像中国父母这样被孩子埋怨。我常跟孩子们讲,爸妈真的已经很棒了,别再攀比了,比来比去有什么意义呢?
爸爸妈妈的钱可不是大风刮来的,那是他们付出诸多努力,流了无数汗水、血水和泪水才赚来的。孩子们看到的只是一张张纸币、一个个数字,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些钱背后,可能是妈妈忍着重病、生理期疼痛都不敢请假赚来的;可能是爸爸大半夜两三点在机场、高铁站门口,一次次被拒后,好不容易拉到一个客人,挣那五六十块钱,一点点积攒下来给孩子花的。这些钱承载的是汗水与艰辛,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感恩,是让我们明白生活的不易,让我们懂得未来要靠自己去努力赚钱,就算不说是回馈父母、回报社会,起码也要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这是孩子们该懂的道理。
可现在有些孩子成什么样了?还有一群所谓的家庭教育老师,整天鼓吹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但要是自家孩子,他们真会这么做吗?中国将近6亿人都来自普通家庭,照他们这么说,这些家庭可怎么生活?互联网上到处都是这种声音,什么“父母就该托举孩子生活”,托举什么呀?怎么托举?谁来给这些普通家庭兜底?
我一听到这种话就生气。父母给的是背景,自己打的才是江山。孩子有手有脚,为什么不能自己去奋斗?为什么非要依赖父母?父母供孩子吃穿,努力辛苦赚钱还不够吗?
中国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没让孩子体会到赚钱的不易。高考结束后,其实是个很好的时机。孩子从高考结束到上大学前,已经算是半个社会人了。我们是不是该让孩子去实习一下,感受感受父母的艰辛呢?
完全可以跟孩子讲,暑假到了,出去实习实习,比如舅舅家、阿姨家附近有餐馆,去那儿体验体验,不指望孩子赚多少钱。要是孩子真想买新手机,父母可以说只愿意提供2000元买手机的资金,如果孩子想要更好的手机,那就定个目标,让孩子在暑假实习过程中赚够4000元、6000元,这样就能买个相对不错的手机,这也没问题。父母应该满足的是孩子的刚需,而不是无穷无尽的欲望。
我知道很多家长心里在想,别人孩子都有,自家孩子没有,会不会让孩子更自卑?但如果孩子因为父母没给买名牌手机、名牌包包、名牌电脑、名牌衣服和鞋子,或者没提供上万元的旅游资金就感到自卑,那我可以很负责地说,这孩子本身价值观就有问题。
我常说,石头缝里也能长出顽强的草,但泡沫里却开不出自信的花。很多父母培养出的,就像是泡沫里昙花一现的花朵,什么都给孩子安排得妥妥当当,到了大学可能更难把控。孩子现在在身边,家长还能说道说道,可到了大学,家长说再多可能都没用。
要是你是普通家庭的父母,我觉得可以按照我说的这些去做。让孩子有金钱的概念,理解赚钱的辛苦,这样日后孩子进入社会才能立足,才不会啃老,不会成为巨婴,花钱时才不会大手大脚,才不会盲目攀比,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