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这曾是许多债权人心中的痛。多年来,“老赖”现象如社会毒瘤,不仅让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损,还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社会诚信体系。但从2025年7月1日起,情况有了重大改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正式施行,一场全方位、高强度的严打“老赖”行动震撼开启,力求让判决书不再是“一纸空文”,彻底向执行难问题宣战。
以往,执行难是司法领域的沉疴顽疾 。一些“老赖”心思全用在钻法律空子、逃避债务上,转移财产、虚假诉讼、隐匿行踪等手段层出不穷。债权人即使手持胜诉判决书,面对这些“老谋深算”的“老赖”,也常常束手无策。例如,李女士借给朋友50万元用于生意周转,到期后朋友却耍赖不还。李女士打官司胜诉,可对方早把名下房产、存款转移,名下只剩一辆破车,根本无法足额偿还债务,李女士的钱就这样打了水漂,多年积蓄付诸东流。像这样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数不胜数,“老赖”逍遥法外,法律的尊严和债权人的权益被肆意践踏。
此次三部门联合发布新规,直击“老赖”问题要害,打出了一套有力的“组合拳” 。
在协作机制上,新规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形成紧密闭环。法院一旦发现“老赖”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7日内就得把身份证明、执行义务证据、拒执情节材料等关键证据,一股脑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收到材料后,得在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碰上重大复杂案件,审查期限最多延长到30日 。要是不立案,必须书面给法院说明理由。检察院则承担起监督重任,法院对公安不立案决定存疑时,可请检察院介入。检察院审查后,若认定不立案理由不成立,有权直接通知公安15日内立案,公安必须照办。这一系列流程环环相扣,彻底杜绝了部门间相互推诿的现象,让“老赖”再无周旋、拖延的机会 。
惩处力度方面,新规也有大幅提升。除了常见的“转移财产”“暴力抗法”被认定为“情节严重”外,还新增“情节特别严重”情形 。比如,债务人纠集众人冲击执行现场,暴力袭击执行人员,导致执行工作停滞;或者因为其拒执行为,害得债权人走投无路,出现自杀、自残、精神失常等悲惨后果的,都将面临更严厉制裁。一旦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还会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让“老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债权人维权渠道同样迎来重大突破 。以往,债权人走刑事自诉困难重重,常被“门槛高、取证难”拦住。新规实施后,当遇到公安机关该立案却不立案、超期不答复,或者检察院不予追责的情况,申请执行人能直接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更贴心的是,法院和公安还会主动帮债权人取证,在一些极端情形下,还会适当放宽立案标准,让债权人维权不再孤立无援,大大增强了他们捍卫自身权益的底气 。
新规实施后,各地迅速行动,已经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 。在江苏,某企业老板拖欠供应商货款数百万元,拿到判决书后,竟玩起失踪、转移资产的把戏。法院发现其拒执犯罪线索后,第一时间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72小时内快速立案侦查,很快锁定证据,将该老板绳之以法,成功追回大部分欠款,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这个案例在当地引起极大反响,给其他“老赖”敲响了警钟,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社会各界对此次严打“老赖”行动也是一片叫好 。债权人看到了追回欠款的曙光,纷纷表示新规是他们的“救命稻草”;法律从业者认为,新规完善了法律体系,提高了司法效率,让法律真正“长出牙齿”;普通民众也拍手称快,觉得这有助于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以后借钱给别人也更安心了 。
当然,在执行过程中,或许也会遇到一些挑战 ,比如个别地方部门协作还不够顺畅、取证难度依然较大等。但只要各部门持续发力,不断完善细节,社会各界积极配合,相信“老赖”现象必将得到有效遏制。
7月1日起的这场严打“老赖”行动,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它让法律的威严得以彰显,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期待在法律的持续震慑下,“老赖”们无处遁形,社会诚信体系更加完善,我们的社会能真正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让诚信成为每个人心中的行为准则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