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跟不跟
1985年10月9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历史性演讲。他开篇就感谢了美国塑造了战后世界秩序,“二战后的世界和平与前所未有的人类进步,要归功于美国的领导层”。
那之前的四十年,全球经济规模增长了约100万亿美元,东亚地区也实现了超高速增长。
但若李光耀今天仍在世并重返美国国会,相信他无法再重复1985年的乐观论断。其实当年他也警告过美国,不要使用保护主义,这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阻碍经济增长。
今天所发生的一切,不幸被李光耀言中。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印证了一个现实,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与自由贸易时代结束了:
世界已经被颠覆。
以上是新加坡前常驻联合国代表马凯硕,在前不久一次论坛上的开篇。
马凯硕讲,美国把很多问题归咎于东大,但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主因是美国自己出了问题。特朗普政府背离全球化,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冲击,可能是二战后80年来最严峻的一次,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3%,为2008年以来最低。
是的,世界不再是平的。价值观至上的主导之下,同谁做生意,比做生意本身更重要。“小院高墙”及“脱钩断链”成为潮流,世界经济因此而开始碎片化。
越碎片化的世界,越需要联系起来看,才能咂摸出味道。
1
尽管南亚地区以前不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要焦点和地区,但中美战略博弈升级、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爆发,都让这里变得越来越醒目。
冷战结束后,南亚一直深受美国的影响,至今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大幅减少在南亚的战略存在,忽视并放任恐怖主义势力在南亚的壮大,最终被反噬。2001年“9·11”事件打醒了美国人,直接推动美国转向以反恐为主的国家安全战略,阿富汗、巴基斯坦开始被美国重点关注。
第二个阶段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美国认为其初步完成了在南亚地区的反恐任务,开始选择逐步将力量抽离阿富汗并启动“亚太再平衡”战略,宣布美国将把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南亚地缘政治格局随之发生变化。
第三个阶段是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正式完成了由反恐为主转向大国竞争为主的国家安全战略转变,“印太战略”的出台和推进,使南亚地缘政治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这段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
扶持印度。
所谓印太战略,从地理范围上说,涵盖了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大洋洲等从太平洋西岸到印度洋西岸的广大地区。其中,南亚和印度洋地区是重要方向,覆盖了除巴基斯坦和不丹之外的所有南亚国家。
当时特朗普的打法是,绑定印度,和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国和尼泊尔做朋友。
2021年提前解密的“印太战略框架”文本,揭露了美国的几个目的,其实核心就一个:和印度建群,拉东南亚国家进群,共同抵制东大在南亚、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扩大。
拜登上台后,“印太战略”本质不变,只是更强调只和印度玩,一方面意图取代俄罗斯成为印度安全防务合作的首要伙伴国,一方面还是遏制东大。
印度这边呢?
当然是求之不得,成为美国的“准盟友”,各方面都十分配合。比如在经济上,美国高调宣布要将印度打造成国际企业与中国脱钩后的重要选项,印度也视此为良机,天天拿着大喇叭喊来印度投资。
印度越来越飘的背后,是南亚其他中小国家承受越来越大的战略压力,比如巴基斯坦,他深深地感觉自己被美国孤立了。因为美国一直视他是东大的老铁。
老巴的失落是自然的。2006年,巴基斯坦人均GDP被印度超过;2023年,印度人均GDP是巴基斯坦的1.8倍,经济总量更是约十倍之多。
巴基斯坦为什么不希望美国疏远自己呢?因为巴基斯坦需要获得的经济援助来源方,也就是那些重要的国际金融机构:
很多都被美国控制和主导着。
但美国已认定它不和自己一条心,所以这些年也是经常搞事,比如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态度的转变,从最开始的无所谓到后来的经常抹黑。
2021年美国完成从阿富汗撤军后,巴基斯坦对它的战略价值就不断缩水。另一边,中巴关系则由于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而不断升级。
巴基斯坦也想搞平衡,伊姆兰・汗担任总理时就曾设想巴基斯坦能像1970年代一样,在中美之间扮演桥梁角色。东大理解老铁的两难,继续保持支持政策,但美国在公开和私下场合,都要求必须站边。
不过财哥认为,伊姆兰・汗当时说话也不小心说出了亲疏远近。他说,我们与美国有良好的关系,与中国也有铁哥们儿的关系。
以美国的心胸,会接受才怪。
南亚其他小国也面临着来自美国和印度的双重压力。
孟加拉国也不选择站边,连2023年公布的《印太展望》,也只是用的“展望”二字,不是“政策”或“战略”,就是在传达淡化地缘政治色彩的信号。后续动作也证明,他们是想同时保持与中国、印度和美国的友好关系。
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对印太战略都持反复或摇摆的态度,不彻底闹翻,但也不主动。毕竟拿人手软,他们还时不时需要经济援助。
因此看到这里,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就已经非常清晰了:美印是一边,其他人是另一边。但有一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正无声无息地改变着这里,也难怪印度的焦虑感会越来越强:
越来越多的生意,被中国人做了。
一个事实是,自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在南亚地区的经济存在已经超过印度。
看数据就清楚了。2000年,中国与除印度以外的南亚6国贸易总额是28亿美元。同年,印度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总额是24亿美元。两者之间差距不大。
但到了2024年,中国同南亚国家贸易额近2000亿美元,其中印度约占1100亿美元,其他国家约为900亿美元。相反,印度同其他南亚国家的贸易总额仅为300多亿美元。
不论从贸易还是投资方面看,印度在南亚的经济存在都仅为中国的约三分之一。并且,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伙伴,印度仅在对尼泊尔和不丹的贸易和投资方面占有一定优势。
你说,印度心里慌不慌、乱不乱?
东大为了不让印度这么紧张,除了积极欢迎它加入“一带一路”倡议,还邀请它加入一系列涉及南亚地区的多边合作机制,但印度基本上不接招。
但东大不可能一直照顾它的情绪,不愿意一起玩就算了,继续和南亚其他国家发展合作。
然后就走到了印太战略的第四阶段:2024年11月,老特再当美国总统。懂王这次彻底成了疯王。
印度外长苏杰生曾表示过,很多国家都很担心、焦虑特朗普再次上台,但印度不会。后来的场面就很尴尬了,印度被特朗普照锤不误。
这样一来,中印关系又出现了一些缓和迹象。印度战略界有许多声音都呼吁印度调整对华政策,避免与美国过度绑定。最典型的就是,印度非常重视的制造业。过去十年,印度并未从美印战略合流中获得太多实质性好处。
印度官方数据显示,莫迪上台前的2013~2014财年,制造业对印度GDP的贡献率为17.3%,其后一路攀升,但到了2023~2024财年,又回到了这个数字。十年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原地杵,和我大A一样。
更严重的是,印度迎合美国对华实施经济打压,最终伤及自身。近年来,印度在钢铁、电子产品、原料药、光伏、关键矿产等领域对华依赖较大,“对华脱钩”实际上拖慢了印度的制造业发展。
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也在让印度的朋友圈变小。
今年5月,北京主办了中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三国外长会议,达成了一项协议。其中一条重要内容是:
中巴经济走廊延伸至阿富汗。
这是一记妙手:不仅为饱受战乱的阿富汗注入了基建的强心针,更在地缘政治上,让阿富汗这个长期被视为印巴缓冲区的国家,逐步融入中国的经济网络。
同样在5月底,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带着300多位企业家组成的“史上最大商务团”空降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直接宣布,在核心港口吉大港划出专属中国经济特区,外加两个县的土地。
吉大港不是普通港口,孟加拉国98%的集装箱和92%的货物进出都在这里。这里的位置堪称黄金要塞:向西连接缅甸实兑港,能接上中缅油气管道;向东辐射印尼,直插马六甲海峡后院。
另外,吉大港离印度东北部仅20公里,印度本土连接东北的西里古里走廊,最窄处才17公里。中国卡住这里,等于捏住了印度七寸。
再看远点,中国在印度洋的港口网早已布阵: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加上现在的吉大港,形成U形包围圈,把印度死死挡在航线之外:
相当于中国在印度洋航线上钉了颗钉子。
加上巴基斯坦,一个以中巴阿为核心的“铁三角”似乎正在南亚成型。
同时,尼泊尔近年因水电项目与中国签署多项协议,而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速与中国合作。
不过总体来看,这些并不会影响南亚地区既有的大格局,美印还是会在较长时期内穿一条裤子,美巴关系、中巴关系、中印关系也都将总体维持已有的趋向和态势。
2
东南亚,也正在经历自冷战以来最深刻的地缘政治重组。
去年4月,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发布的《东南亚态势报告:2024》显示,在假设必须选边站的情况下,东南亚民众对中国的信任度,首次以1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超越美国。
这一历史性转折背后,是中国在区域经济与安全领域的深度嵌入。
中国连续15年稳居东盟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RCEP升级谈判实质性完成,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机制的建立,使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绑定程度进一步加深。
马凯硕在演讲里也提到,放眼全球,审视大国与其邻近中小经济体的关系,欧洲与非洲,或者美国与墨西哥,历经数世纪相邻仍然关系紧张,难以企及中国与东盟的“邻里关系”。
中国—东盟贸易额就是最佳证明。自2001年签署自贸协定以来,双边贸易额从当时的400亿美元跃升至如今的9750亿美元:
接近1万亿美元规模。
双方关系之所以发展顺利,最重要的基石是中国和东盟双双经济增长。
1980年,欧盟经济规模是中国的10倍,如今两者几乎持平;预计到2050年,中国经济规模将是欧盟的两倍。2000年,日本是东盟经济规模的8倍,而预计到2030年,东盟将超越日本。
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首席经济学家何东也说,从全球视角来看,过去20年,东盟与中日韩是全球增长的最大贡献来源,预计2030年前仍将保持这一经济引擎地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结构性变化:中美之间的贸易增速已落后于其各自与其他经济体的往来;区域内服务出口增速已超越货物贸易,但规模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外商直接投资(FDI)数据显示,东盟FDI存量近2万亿美元,但中国投资占比尚不足10%。而自疫情以来,中国对东盟的FDI已翻倍,东盟对华投资亦快速增长,这表示双向资本流动正加速激活。
同时,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构正经历深刻升级——制造业产品占比双向提升,技术类商品流动加速,中国跃升为东盟工业品重要进口源。
另外还有专家认为,更关键的是,中国东盟自贸区3.0谈判的全面完成,正从传统的关税减免,向更广阔的视野拓展,也就是致力于共同繁荣、经济一体化、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某种程度上,这都得“感谢”美国。当然,美国正在且未来也一定会继续搞事,但已阻止不了变革的发生。
这又要提到“小院高墙”及“脱钩断链”。
所谓“小院高墙”,突出表现在亚太和印度洋地区三个机制不同的多边圈子。
第一个圈子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随后扩展为东盟+中日韩,也就是10+3,这也是后来拥有亚太15个成员国的RCEP的基础。
第二个圈子是2015年美、日、加拿大等12国成立的TPP。2017年,美国退出,剩余11国成立了CPTPP。
第三个圈子是2022年美国宣布启动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
这三个圈子,除RCEP外,其余两个都将中国排除在外。
所谓“脱钩断链”,大家就更熟悉了,就是美国近年来制裁中国企业,想促使产业特别是高新科技产业回流美国的一系列政策。
但这些都不可能使得东盟国家能离得开中国,包括美国自己。
从现实看,虽然部分成员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于对华出口,但其进口对华依赖程度普遍更高:
相互嵌到肉里的利益,是很难分开的。
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重创了东盟,也打醒了区域内很多国家——他们曾以为,中美贸易战会给自己带来产业转移红利。但如越南计划投资部官员说,“现在发现我们不过是风暴中的舢板。”
马来西亚电子产业协会的调查显示,该国70%的半导体企业依赖中国供应的晶圆和封装材料。越南纺织业使用的合成纤维60%来自中国,胡志明市周边工业园的生产线经历了断链恐慌。泰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发现,从中国进口的变速箱齿轮价格一夜之间上涨40%,这直接威胁到其全球供应链地位。
在这之前,他们都为全面承接中国产能,做了不同程度的准备。
但中国德国商会调查显示,73%的在华德企选择“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而非转移产能。苹果供应链数据显示,2023年仅有12%的产能转移出中国,且主要流向印度而非东南亚。这种产业黏性源于中国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市场规模优势,这是东南亚、南亚国家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俄乌冲突,又是另一个预期之外的推动力,直接导致全球生产力布局变动加速。
俄罗斯经济不得不向东看,廉价油气能源的供应方向是明证;欧洲尤其德国,以俄罗斯廉价能源支撑的重化工业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向东外迁迹象;在亚洲,美国鼓励产业与中国脱钩,但并未大规模回流美国,而更多地转移到东南亚地区。
换句话说,经济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新的全球化,正向欧亚大陆中心方向集中,从而使“一带一路”意义凸显。
而在“一带一路”上已有两个多边国际机制:一是上合组织,二是具有低成本劳动竞争优势的RCEP。中国是主要成员,还处于这个组织的地理中枢,尤其对RCEP来说:
云南更是中枢中的中枢。
而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又能将纵贯欧亚大陆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串联起来。
再看一张全景图。
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合作加速,已是明牌。中吉乌铁路今年终于可以动工共建,这是一条不再经过俄罗斯而通往西亚、中东乃至西欧的铁路。当然,还有早就开行的中欧班列。
往南看,目前中缅铁路、中越铁路改造、中老高铁延长接入、泛亚铁路以及中国尼泊尔铁路都在规划和相继开工中。其中,规划中的中缅铁路是十字形的,不仅可以南向到新加坡,而且可以西向经孟加拉到印度。
这里多提一句,今年2月,缅甸投资与对外经济关系部部长吴坎佐主持开了个会,他要求,为确保皎漂深水港项目顺利推进,必须在2025年6月前完成所有相关准备工作。
但若开军和政府军最近正在这个外围干仗,看来这个任务是完不成了,但起码说明一件事:重启皎漂深水港,缅方已是迫不及待。
思路拉回来。一旦中吉乌铁路和泛亚铁路建成并相互贯通,欧亚大陆经济联系将不再完全依赖海运。由此,数百年来世界体系中海权的霸权优势有可能改变。
更大范围内的联合也已开始。
财哥之前写的中东海峰会里也提到,西太平洋至阿拉伯海的弧形地带正在形成闭环发展空间。
还有,中老铁路延伸段接入泰国东部经济走廊,与阿曼杜库姆港的集装箱码头形成陆海联运通道;卡塔尔主权基金注资50亿美元参与海南自贸港建设;新加坡淡马锡牵头组建东盟—海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沙特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向中国新增200亿桶原油供应……
大家都在重新寻找能好好做生意的朋友。
3
你要问了:上面说这么多,和南博会有个毛线关系?真有关系。
你不了解这些大背景,就不会深刻理解第9届南博会的特殊价值所在,至少有3个点是不同以往的。
第一,这是美国发起大规模关税战后,“首次”举办的南博会。
第二,南博会从今年开始,改为每年一届。其他理由不一定清楚,但从我的理解,这是中国经济加速和南亚、东南亚地区融合的信号。尤其在今年是云南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十周年之际,别有一番意味。
第三,南博会上重点推出的几大产业,也都和“两亚”国家的产业结构高度匹配。
从本届南博会举办的情况来看,规模上、内容上都有显著提升。
首先是国际化,主要看几个数字:一个是参展企业数量和来源,一个是外贸成果。
两个南亚馆设置了近800个展位,其中印度和巴基斯坦展位数量最多,均为140个,还有东南亚馆和境外馆,覆盖全部南亚东南亚国家。2500多家境内外参展企业中,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知名企业、行业龙头达120余家,较上一届增长36%。
截至23日,本届南博会除贸易签约外,还促成各类供应链服务、国际物流、海外仓建设、口岸基础设施及智能化服务等合作协议项目20余个,这些都将促进云南从区域贸易节点:
向全球产业链枢纽加速转型。
从区域看,东南亚国家和环印度洋国家成为主要签约伙伴。
其次是专业化。本次设置了制造业馆、绿色能源馆、咖啡产业馆、中药材产业馆等11个专业馆,专业馆占比近70%,集中展示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经贸合作潜力较大的先进制造、清洁能源、现代农业等产业。
在投资合作方面,“投资云南”招商大会及产业专题投资洽谈,采用了“1+3”模式,也就是一场招商大会,再加绿色能源+先进制造、高原特色农业、文旅3场专题对接,推出了140个重点招商项目。
成果很多,不挨个列举。财哥关注到另一个细节:云南省投促局与阿布扎比港务集团进行了会谈,双方需求在物流上形成合作。
而省商务厅方面,也已组织过200余家企业参与24场活动,赴阿联酋等国家开展经贸推介活动6次。
再联系上面讲的,是不是看出逻辑来了?
还没完。本届南博会重点聚焦绿色贸易、数字贸易、服务贸易,重点展示在AI智能、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成果,推动与周边国家发展对接。
这里重点说一下数字经济领域,尤其是即将建成的昆明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这是云南数字经济领域的“磨憨”。
在上周日云财财数字经济沙龙上,相关专业人士也深度解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简言之,它的出现,标志着云南在以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数字经济赛道上,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
数字出海已有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本篇不细说,云财财会在下一篇解读。
同时,数字经济也不仅仅是对云南和中国重要,对于现在的东盟国家产业升级来说,它也同样是重中之重,是其突围之路。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里,涵盖9大领域,其中数字经济、供应链的互联互通就是重要内容,其“标准互认”条款允许企业参与对方标准制定,这种“规制融合”将增强区域经济规则话语权。
面对产业链重构的严峻挑战,东南亚国家也在探索新的生存策略。
越南要求将电子元器件本地化率要求从30%提升至45%,泰国推出“智能关税”体系,印尼推出“数字自贸区”计划,菲律宾将2024年定为“人工智能制造元年”,新加坡金管局联合国际清算银行构建跨境数字贸易基础设施,马来西亚运用中国云计算技术建成覆盖600万中小企业的电子报关平台。
世界正在重新追求“是平的”。
这两天,伊朗夫妇用六天五夜的时间跨越战火,来参加南博会的故事已刷屏,感动了很多人。但这背后,或许也能看出一个信号——在“两亚”、中东与中国都在互建朋友圈的大趋势下:
南博会越来越重要,云南和昆明越来越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