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荣臻
1941年,冈村宁次在华北集结了7万人马对占领区的抗日武装开始疯狂“扫荡”,建立仅有四年时间的晋察冀根据地迎来了史上最艰难的时刻,面对日军猛烈的炮火,晋察冀根据地出现了意志不坚的人。
由于叛徒的出卖,日军知晓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的方向,疯狂的朝卫校扑来,面临日军的重重包围,晋察冀第一军区司令杨成武接到聂荣臻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将她们活着带出去。”
卫校的两百多名师生中,基本上是十五六岁的孩子,此刻的突围战对她们来说就是此生的梦魇,她们最后成功突围了吗?
一、战火中的卫校
![]()
聂荣臻
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后,聂荣臻奉命率领115师的三千余人前往五台山地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可那时,别说五台山地区,整个华北几乎都是日军的占领区。
好的一点是,前不久的平型关战役,以日军的惨败而告终,这便给聂荣臻等人挺进五台山创造了绝佳的机会,就这样,他们顺利的在五台山地区扎根,建立了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虽然建立了,但令聂荣臻十分发愁的一个问题是根据地缺医少药,有的战士在受伤之后,得不到及时治疗不幸牺牲,为了不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聂荣臻决定建立军区卫生学校,但这一计划始终没什么进展。
跟随聂荣臻来五台山的医护人员加上地方郎中也才二十多人,而这二十多人能够担任教习的几乎没有,1938年6月的一件事让聂荣臻看到了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白求恩带着东征医疗队来到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
白求恩
白求恩来到根据地后,聂荣臻立马就请白求恩担任了卫生顾问,在接下来的几周时间,白求恩一边了解根据地的医疗情况,一边为伤员做救治手术。
有一次一位战士因鬼子的炮弹碎片炸中胸口,因缺少器械,不幸身亡,而照顾他的年轻女护士无法忍受病人在她眼前离世,她却什么都做不了,那种绝望让她失声的哭了起来。
白求恩在听到这样的事后不禁沉默,同时他也注意到护理人员大多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她们太缺乏经验了,没有专业人才来培训与锻炼他们,有的护士甚至是文盲,只是跟着别人学,即使是这样,她们也奋力做好自己手中的事。
他将自己得到的消息合并汇总一并交到了聂荣臻的手里,强调军区必须要建立一所卫生学校,要抓紧对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对聂荣臻说:“外国的医疗队只能帮助你们一时,只有培养人才,才能留下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
卫校师生照顾伤员
这一番话说到了聂荣臻的心坎里,他何尝不是这样想的,但一直苦于没有专业的人去做,在接下来的谈话当中,白求恩还提出,他会编写和编译教材,拟定学习计划,并制造一些简易的医疗器械。
聂荣臻十分的激动,这意味着军区的医疗水平将会大幅度提升,随着根据地在晋察冀地区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不忍国破家亡,毅然踏上了革命之路,有人来到了军区卫生学校,有人选择了去一线作战。
1939年,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的人数再次得到了扩张,中央派了一些延安军委卫生学校的师生支援晋察冀军区,这让卫校的师生总人数达到了两百之列。
聂荣臻看着眼前卫校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十分的欣慰,可另一件事却让他十分悲痛,白求恩在一次战斗中不幸去世,为了永远的铭记这位优秀的外科医生,聂荣臻特地将军区卫生学校的名字更名为白求恩学校。
二、浴火重生的卫校师生
![]()
白校学子遇难烈士纪念碑
1941年,冈村宁次集结了7万人马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展开报复性“大扫荡”,企图以铁壁合围的战术一举消灭华北的抗日主力,但聂荣臻在晋察冀地区好歹经营了四年,岂能没有收到一点消息。
他带领着抗日主力迅速跳出鬼子的包围圈,从外线打击敌人,进行牵制作战,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鬼子的炮火实在太猛,一个心志不坚的革命战士背叛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给日军指明了军区卫生学院的方向。
得到消息的冈村宁次立刻派出军队对军区卫生学院的方向发起进攻,可当日军抵达卫校驻地时,发现那里已经是楼去人空,只有一些用过的绷带,军需药等。
聂荣臻可不会让日军找到军区卫生学校,白校是他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更何况白校的孩子们大多都是十五六岁,她们是军区最宝贵的知识分子,她们不容有失。
在日军开始“大扫荡”之后,他就下令让晋察冀第一军区的杨成武一定要将这两百多名白校师生活着带出去,出于对白校师生的安全考虑,杨成武决定让他们跟随机关部队一起转移。
![]()
杨成武和参谋
杨成武所部在太行山已经待了四年,对周遭的地形已经是非常的熟悉,面对鬼子的重重包围,他带领着机关部队连夜朝着花塔山奔去,觉得这样就能跳出鬼子的包围圈。
可他太小看冈村宁次了,这次冈村宁次既然集结7万人马,就预示着杨成武他们此行异常凶险。果不其然,第二天清晨,杨成武拿着望远镜朝着山下看去,发现山脚下密密麻麻全是日军的帐篷。
杨成武只得让战士们稍作休整,继续转移,这时他问身旁的白校政委喻忠良:“白校的孩子们怎么样,她们还好吗?”喻忠良的回答在他的意料之中:“奔袭了一夜,白校孩子们还带着伤员,拿着教科书,都快累瘫了。”
![]()
战斗伤员
他叹了口气,说:“真是辛苦这些孩子了。”说罢,杨成武就让战士们去分担白校孩子们携带的教科书等,看着山下的包围圈,杨成武拿出了地图,仔细的端详了起来,他最终决定率领机关部队朝着梯子沟的方向撤离。
梯子沟蜿蜒十几里,沟里的水齐腰深,杨成武觉得日军不一定会在那里设伏,可到了梯子沟后,他发现有日军的小股部队游荡在梯子沟旁边,就先让作战部队攀上梯子沟两侧,为机关部队的撤离提供火力支撑。
随着命令下达,一切有序的进行着,机关部队顺利到达梯子沟的出口处,万幸的是,这里并没有日军踪迹,机关部队与白校师生终于安全了,这时喻忠良提议:“孩子们已经累瘫了,转移时有的一个扶着一个,我们白校师生带着伤员就不跟随大部队了。”
![]()
杨成武
起初,杨成武并不同意,因为这里并不是绝对安全,保不齐就会有日军杀个回马枪,但喻忠良又说:“放心,我们的人数并不多,躲在附近的村落完全可行,我一定保证白校孩子们的安全。”
杨成武看着累瘫的孩子们,如今确实安全了些,他也于心不忍,就同意了喻忠良的提议,再次嘱咐道:“一定要保护好白校孩子们。”
机关部队走后,喻忠良带着为数不多的战斗人员前往附近的村落寻找落脚点,就在这时杨成武最担心的情况发生了,一个伤员喊道:“山上有日军。”
![]()
卫校的孩子们
突然的喊声让两百多名师生慌了神,紧接着就传来鬼子机枪扫射的声音,一个战士见状,将一个护士扯到了自己身子一侧,他自己却中单身亡,那个女孩用颤抖的手想捂住战士流血的伤口,可终究是于事无补。
喻忠良等人听到枪声后火速往回赶,他焦急的喊道:“快、快、快。”这时的伤员见状不妙,翻下担架说道:“你们快走,别管我们。”
可卫校学生坚决不肯放弃一个伤员,说“要死就死在一起,我们白校的学生一定要将你们活着带走。
山上的鬼子朝着山下冲来,卫校学生一边反击,一边撤退,他们艰难的退到断湖口峡谷。可她们的枪法哪能比得上日军,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倒下,迫不得已的她们堵在了断湖口峡谷的出口,为伤员和战友争取离开的机会。
![]()
喻忠良
喻忠良率领着区大队和后勤部终于赶了过来,迅速组织火力,猛烈反击,歼灭了鬼子的小股部队。
可卫校原本有200多名的师生,此时只剩下了50多名,身上或多或少的还留着鲜红的血,一时间分不清是谁的,就算是这样,她们也没有放弃任何一位伤员。
喻忠良看着眼前白校师生的尸体,沙哑的喉咙说道:“都怪我、都怪我。”说完这句话的他身子踉跄的朝后边倒去,身旁的战士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喻忠良。
安葬好烈士的遗体后,喻忠良带着为数不多的白校师生朝着无人的村落走去,又过了一段时间,冈村宁次组织的“大扫荡”终于结束,白校师生又回到了久违的驻地。
活下来的卫校师生成为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的骨干力量,迅速投入到了新一轮的教学当中,到1941年底,军区卫生学校先后毕业400多人。
![]()
白求恩学校
后来的卫校不仅是一所综合性医院,更是晋察冀军区的医疗中心,仅在1941年,卫校师生就治疗3.3万人次,施行各种手术16000多例,历经战火的卫校,更加成熟,也更加坚强。
这次“反扫荡”是卫校学生牺牲最多的一次,同样也是最惨烈的一次,她们在战斗当中丝毫没有退缩之意,伤员在,她们在。
即使在断湖口峡谷,她们依然选择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为同伴创造离开的机会,她们身上有着我们看不到的革命之魂,是那么的热血与震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