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想象中,母系氏族社会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女性当家作主、地位尊崇的 “乌托邦”。然而,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会发现,真实的母系氏族社会并非如此,它有着自身独特的生存逻辑和社会形态,远非 “女性天堂” 这一简单标签所能概括。
![]()
好多人幻想母系社会是“姐姐们当家做主”,女性能呼风唤雨。但仔细琢磨就不对劲啊!要是女性真能掌权,为啥不叫“女系社会”,偏偏叫“母系”?重点就在这个“母”字——只有生了娃的女性,才能成为氏族的主心骨。
在那个时代,由于没有固定的婚姻制度,孩子通常只知道自己的母亲,“知母不知父” 是普遍现象。为了确定氏族成员的归属、维系部落的团结,人们只能以母系血缘作为划分的标准,一个氏族的成员往往都是某位女性祖先的后代。所以,“母系” 强调的是血缘的传承脉络,而非女性在社会中拥有绝对的统治权。
从生产力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存是首要任务。当时的社会分工更多基于生理差异:女性因生育和照顾孩子的责任,更多从事采集、缝制、养育等相对稳定的工作;男性则承担狩猎、防御等高强度、高风险的劳动。
![]()
有人认为女性靠采集就能养活部落,男性打猎只是无关紧要的补充,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如果采集真的如此轻松且地位高,身强力壮的男性没理由放着这样的工作不做,反而去从事危险的狩猎。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谁能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料,谁就更有话语权,男性在狩猎等体力活动中展现出的力量优势,让他们在社会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所谓的女性主导只是一种幻想。
还有人认为女性凭借生育权就能掌控一切,这同样不符合实际。在原始社会,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缺乏对女性的保护,“强奸” 的概念更是无从谈起。在绝对的力量面前,女性很难自主决定生育相关的事情,生育权根本无法成为她们谈判的筹码。
![]()
母系氏族社会的 “残酷” 是普遍的,并非只针对某个性别。男性在狩猎过程中随时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很多人因此丧命;女性生育也如同过鬼门关,高死亡率是常态。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在为了活下去而拼命,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性别压迫,更多的是全人类共同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挑战。
光说大道理可能不够直观,咱来整点实打实的例子,看看母系氏族社会到底啥样 ——
就说考古发现吧,咱中国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那可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你猜挖出来啥了?墓葬里随葬品最多的,往往是那些年纪大、子女多的女性,这可不是说她们 “掌权”,而是因为这些女性是氏族的血缘核心,后代多意味着家族势力强,随葬品多其实是家族地位的体现。但你再看男性墓葬,有的随葬品里有箭头、石斧,这说明他们确实常年搞狩猎,而且不少男性尸骨上有明显的创伤痕迹,有的甚至带着箭头下葬,可见打猎有多玩命 —— 这哪是 “打酱油”?分明是拿命换肉吃!
![]()
再看现存的母系部落,比如云南的摩梭人,现在还保留着走婚制,确实是 “知母不知父”,家族大事由女性长辈说了算。但你知道吗?摩梭女性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背水、做饭、打理田地,男性虽然不固定住家里,却要承担砍柴、放牧、修房子这些重活,碰上部落冲突,也是男性冲在前面。说白了,这不是谁欺负谁,是大家按分工扛着整个家族往前走,女性当 “家长”,是因为血缘关系最稳,可不是靠 “权力” 压人。
总之,母系氏族社会是原始人类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依靠母系血缘维系生存的一种无奈选择。它既不是女性的天堂,也不是简单的性别压迫场所,而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为了生存和繁衍所形成的独特社会形态。那会儿没功夫搞性别对立,能让氏族延续下去,比啥都重要。咱们现代人为了 “母系社会好不好” 吵来吵去,其实是用现在的眼光套古人的生活 —— 说白了,是吃饱了撑的,忘了祖宗当年为了一口吃的,得跟野兽、跟天灾、跟隔壁部落拼命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