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本体的消失并不代表事物生命的彻底终结,因为还有时隐时现的回忆飘浮在许多人的心里。这回忆可谓千滋百味,有怅然、有遗憾,当然也不乏有欣喜和激动。就比如当我行进在吉林市八家子路时,发现曾位于吉林江城中学对面的燃气储罐消失后,心里就生出一种欣欣然——一块石头落地后才有的欢畅感觉。
由于未能获悉标准叫法,称那座特殊建筑物为燃气储罐可能不太严谨。这个储罐与当年煤气公司的球形罐不同,外形是有些像塔的巨大金属圆柱体。其直径大概有20米左右,高约40米上下(凭回忆推测),共分五层(每层外部似有梯台),罐体外覆银色金属遮挡板。我曾向一些人打听罐体内部情况,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仅知是储存燃气的装置,故而只能含糊地将其视作一个特殊的储罐。
这个储罐的出现确切时间未能查到。在《昌邑区志-第二卷》中极其简略地记述: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区居民生活燃料结构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液化气、天燃气已代替过去的木柴、煤炭。截至2000年底,昌邑区居民每年使用液化气30 万瓶……1996年7月,吉林市启动了管道天然气供应……由此,这个储罐的建设时间应在1996年前后,这与我的记忆大致吻合。
储罐所在位置是原来东红路和八家子胡同交汇处附近,这里原本为小块菜地和胡同民居交错地带,另有燃化局预制板厂和钣金知青厂——绝大多数建筑为平房。当储气罐建成时,远远就能望见其壮硕的身姿兀立在一片平房之中。凭此鹤立鸡群之势,储罐也成为当时八家子地区当之无愧的地标建筑。
然而随着城建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解放大路开通后,吉林市东部城区建设提速,曾经胡同迂回、平房连片的街景,逐步被单位、学校的高楼,以及大片居民小区替代,储气罐不仅逐渐失去了“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也逐渐因特殊行业属性,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最终这个储罐被拆除,一代地标成为了城市记忆。
在了解储罐的情形时,我曾向港华燃气站的职工和前来加气的出租车司机打听,他们都说不清具体时间,只是表示不会超过十年,甚至不超过五年。另外又有周围的居民回忆是在2018年之后。对于他们模糊的回答,我并不觉得意外:在这人世间,绝大多数普通人主要是为柴米油盐而晨兢夕厉,为生计奔忙的时候,又哪有太多闲情刻意去关注场景变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去在意街景变化确实属于分神了……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