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圭山煤矿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
这座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省属煤矿,曾是滇南主焦煤重要生产基地。 鼎盛时期矿区拥有近万人口,配套医院、学校、电影院等完整生活设施。 2014年数据显示,其控股的运销公司年处理矿量达71万吨,利税超亿元。
随着资源枯竭和政策调整,矿区规模持续萎缩。 最新走访发现,现仅保留不足六百名职工,配套生活设施大面积关停。
![]()
客运站候车厅倒塌,医院杂草丛生,子弟学校仅剩野犬游荡。
"红旗井扩建至45万吨/年"的规划牌仍立在矿区,与冷清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今年新建的环保机制炭项目,或许是转型新尝试。
![]()
这个投资2508平方米的新厂,计划年产5000吨机制炭。
但周边商户反映,招工信息贴出三月,应聘者寥寥无几。 煤矿医院的老职工说,医保关系转接问题至今没解决利索。 子弟学校教师分流时,有人被安置到三十公里外的乡镇小学。
![]()
矿区商店老板算账:现在日营业额不到十年前的二十分之一。
值得琢磨的是,煤矿工商登记显示经营期限已变更为"长期"。
![]()
这种"僵尸企业"现象在资源型城市并非个案。
数据显示,云南同类煤矿近五年关停率达37%,但职工安置率仅68%。
![]()
新开工的环保项目能否盘活闲置资产?周边村民大多持观望态度。 有矿工子弟在社交媒体发帖:父辈的荣光终成记忆。
当矿井深处的机械声彻底消失,这些老工业基地该何去何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