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静 见习记者 乔泺茜 亓子悦
一位昵称“momo”的博主登顶珠峰,引来一群“momo”同庆,将博主登顶珠峰的战绩娱乐化为“群体成就”。评论区参与讨论的“momo”数量多,头像统一,引发公众对这个神秘群体的关注。社会学家认为,“momo”这个公共昵称的出现,是人们在张扬个性和适应社会之间找到的平衡点。
在某社交平台的聊天框里,网友邢女士正向记者展示她好友列表的录屏,“现在网上的momo越来越多,我的好友列表里也有人改成了momo,完全分不清他们是谁,我也很困惑为什么他们都叫momo,是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记者了解到,“momo”这个ID和粉色的恐龙头像,在一些互联网平台上是默认的公共昵称和头像。原因是随着互联网环境的私密性被打破,用户们的网络安全感随之降低,一些不愿被过度曝光的用户主动将昵称改为“momo”,利用平台算法的扁平性实现“隐身”,逐渐形成了这个庞大的、匿名的、具有集体认同感的网络群体。
“其实就是不想让身边的人把我认出来,朋友圈不敢发的东西,都能发在这里(社交平台)。”顶着蓝色恐龙头像的“momo”梅女士对记者说,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节奏下里,她希望能在互联网平台上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作为众多“momo”中的一个,顶着公共马甲的她,既可以通过特立独行的帖子内容彰显自己的个性,又可以和适当规避现实中和互联网上的负面评价,能缓解心理上的“社交压力”。
另一方面,网友们偏爱“momo”这个昵称,与个体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表示,当代互联网上的个体认同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互联网用户面临着来自不同社会角色、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多重身份认同的挑战,无法在互联网环境中找到归属感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和迷茫。“公共马甲‘momo’昵称的问世,无疑成了一种更直观的自我标识方式,能让人迅速融入到新的社交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网民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压力。”王忠武补充道。
“momo群体的壮大也不是完全消极的。”虽然“momo”看似在逃避直面外界的评价体系,但事实上,它的存在恰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环境敏锐的洞察力和处事的灵活性。“现代社会竞争那么激烈,过于张扬在哪里可能都会成为众矢之的,适度收敛个性是一个人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王忠武说,“所以,‘momo’这个昵称的出现,可能是人们在张扬个性和适应社会之间找到的平衡点。”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