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伊朗与以色列刚宣布结束12天激战后,中国海运局的紧急指令就像警报一样发往全球——所有途经霍尔木兹海峡的中国商船,必须像上班打卡一样,每天报备航线、货物和位置。这不是普通的航行流程,而是中国在能源危局前的一次“心跳监测”:当伊朗把“封锁海峡”当作对抗以色列的武器,这把刀看似挥向中东,却实实在在抵在了中国能源血管的“主动脉”上。
![]()
翻开中国能源进口的账本,2023年近5.6亿吨进口原油里,有60%来自沙特、伊拉克、伊朗这些中东国家,而这些油轮中90%都要挤过霍尔木兹海峡——这条最窄处仅38公里的水道,每年要承载全球30%的原油海运量。
打个比方,咱家里炒菜用的油、冬天供暖的天然气、马路上跑的汽车燃料,大半都得靠这条海峡“输血”。要是它被封了,就好比家里突然断了燃气,汽车加不上油,连工厂的机器都可能因为没燃料而“罢工”。更关键的是,卡塔尔35%的液化天然气也走这条路,冬天能不能暖和过冬,都得看这海峡的“脸色”。
现实更让人揪心:虽然霍尔木兹海峡离中国有六七千公里,但能源依赖让它比小区门口的超市还重要。2023年数据算下来,每天有超过100万桶中国进口原油经过这里,一旦堵死,相当于全国加油站一半没油,工业生产可能直接“断片儿”。这可不是油价涨几块钱的事儿,而是整个社会运转可能像被按了暂停键——电厂缺燃料停电,化工厂没原料停产,连咱们手机充电都可能受影响。
![]()
伊朗喊着“封锁海峡”对付以色列,却没算到谁会被伤得最深。美国有页岩油储备,欧洲能找俄罗斯买气,唯独中国——60%的原油进口依赖中东,而且海上运输通道高度集中。这就像邻居吵架砸墙,结果砸穿了咱们家的自来水管,咱们这儿先没水用。
更要命的是中国能源进口的“偏科”问题。虽说俄罗斯和非洲也有供应,但中东原油量大、成本低,短期内很难替代。2023年从中东进口的原油,比俄罗斯和非洲加起来还多一倍。这种依赖让伊朗的威胁有了实实在在的杀伤力,就像咱们把大半瓶油都放在同一个架子上,架子一倒,油就全洒了。
![]()
但中国没等着被“卡脖子”,这几年早就在给能源安全“打补丁”:
陆上能源大动脉:俄罗斯的中哈原油管线和东线天然气管道,像两条陆上“输油管”,从西伯利亚直抵东北,每年能送超3000万吨原油和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中亚的土库曼斯坦等国通过ABC管线,每年输华400亿立方米天然气,够北京用10年。这些管道穿沙漠过草原,不怕海上封锁,虽然俄罗斯气价高点,但至少不会断供。
海上绕道路线:中巴经济走廊的瓜达尔港是步好棋,油轮在巴基斯坦卸货后走陆路进新疆,避开霍尔木兹和马六甲。可惜巴基斯坦有极端组织袭击,运输效率比海运低40%。另一条路是绕苏伊士运河或好望角,从西非、南美买油,但运费暴涨——走好望角比过海峡多绕1.2万公里,一趟成本翻番,相当于每升油多花2块钱。
战略储油基地:中国在新加坡、斯里兰卡建了不少储油库,囤够90天的应急用油。同时跟尼日利亚、安哥拉等非洲国家签长期协议,2023年从非洲进口原油占比升到18%,虽然量不多,但多了条活路。
![]()
这些“备胎”看着挺全,实际操作却有不少麻烦。中巴走廊2024年发生3起油车袭击,运输安全让人头疼;绕道好望角的油轮,一趟多花300万美元运费,相当于全国油价每升涨0.5元;战略储备虽然能顶一阵,但90天只是“应急量”,长期还得靠中东。2023年数据显示,即便有俄罗斯和非洲的供应,中东原油占比还是比十年前高12%。
伊朗威胁封海峡,像一面镜子照出中国能源的软肋:当60%的原油要过一条海峡,别人吵架我们就得跟着“流血”。但中国的应对也很实在:拉管道、修港口、囤原油、全球找货源,把“鸡蛋”分进十几个篮子。只是这事儿急不得——建一条跨国管道要5年,谈一份长期购油协议要3年,能源安全是场持久战。
![]()
说到底,最好的“防堵”不是补窟窿,而是少依赖。中国现在拼命搞光伏、风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30%,电动车保有量超2000万辆,都是在给能源“减肥”。但只要霍尔木兹海峡还卡着60%的原油进口,咱们就得时刻绷紧那根弦,毕竟,自家灶台上的油瓶子握在别人手里,终究不踏实。或许只有当新能源撑起半边天,咱们才能真正在能源安全这场博弈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